转瞬之间,不知不觉喝了四十年的瓯江水,逗留温州的时光大大超过故乡生活的岁月。日积月累,我与温州各地结下或深或浅的因缘,瓯海自然亦不例外。近些年,瓯海在挖掘弘一大师文化资源、擦亮潘鉴宗与琦君两张金名片、打造中国龙舟基地、经营民间非营利性博物馆,乃至创办微信公众号等方面,多方谋划,不懈耕耘,赢得各界支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令人刮目相看。我偶然参与其间,既引以为荣,又为他们的努力与执着所感动。画家王学钊先生、文化老人冯强生先生、泽雅中学老校长吴绍林先生的古道热肠,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泉川艺社同人与杨一樵、周吉敏、王玮康诸位的敬业精神,更是让我经久难忘。
玮康先生主持瓯海社科联工作,事业心强,“瓯居海中”微信公众号只不过是他们一项普普通通的日常业务而已,照样精神抖擞,全力以赴。如今各地各界微信公众号林立,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并脱颖而出,我以为,关键不外乎两条,一是定位明确,二是建立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
从《瓯居海中》2023年卷及去年出版的2022年卷看,微信号定位比较清晰,既有紧紧围绕瓯海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时政的内容,又不局限于瓯海,而是辐射至温州内外,如《闲话温州的“鱼”与“咸”》《乌桕忆》《温州老市长丁世祥与重点工程建设》;既有生活化的自述与忆旧,如《上河乡干部纪事》《记忆里三溪中学的老师们》《我的赤脚医生经历》,也有古代历史的探讨与考辨,如《寻幽思古思远楼》《略记大罗山岩画群的发现》《浅谈东山书院创始人》;也不乏现实题材的跟进与述评,如《梧田老街的诗意传承》《龙舟,从人间烟火划向亚运赛场》《小商人、小商人文化与温州模式的诞生》;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进一步延伸的栏目“历史上的本周”。
所有这些,既反映了公众号经营团队的理念,心中有读者,因此文章力求贴近市民,又体现出团队的追求,雅俗共赏,以期引起读者共鸣。另一方面,在明确定位的前提之下,约稿有的放矢,进而形成比较固定与胜任的作者队伍,如周胜春、余璞、明人等好几位作者频频出手,发稿量突出,文章可读性亦不欠缺。在此基础之上,步步为营,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号“水涨船高”,可以预卜。
本卷约六十篇,不少篇什立意高远,感人至深,可圈可点。如《一位学者的艰难跋涉》,为表兄吴式南教授送行,出自作者陈小平之手。吴先生大学毕业之后,丁酉遭劫,被剥夺工作权利整整二十年,直至1978年落实政策,安排到温州教师红专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前身,后并入温州师院)任教。为此拼命工作,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力争夺回失去的时光。先后完成《语文审美教育概论》《发现艺术之美》等两部书稿,大器晚成,赢得众多学生的敬重。后一部书在得意门生傅国涌的帮助之下出版。陈小平作为著者的表弟,来往密切,无话不说,因而深知他的甘苦。为此与表兄会面时带去一张纸条,开列三个问题:我的右派岁月、我的外公外婆、我的家族,无非是“想请他留下一点历史、家族的痕迹”,只可惜为时已晚,事与愿违,成为难以弥补的遗憾。
与此相仿佛,《皮纸尽绘会昌湖》(作者陈晓明)一文,从地摊惊现皮纸国画开始,探寻作品背后画家张祥椿的人生轨迹。画家功力深厚,勤于创作,但淡于名利,加之晚年患重病,因此鲜为人知。作者受画家生前友好之托,在妙果寺几位知情人的帮助下,结合画家留下的画稿、佛经、笔记、杂物等,经多方访查,尽量还原画家其人真面目。
说到底,不管是记人叙事,还是介绍乡土风情,反映社会变迁,很大程度上是为历史为后人留下一份真实可信的记录。正如《我的家乡叫玕屿》(作者戴温策)一文所感慨的:“我也时不时会想起以前的它,有人为它航拍过,但从来没人替它书写过,我也只有在想到的时候为它写上一两篇,在记忆没有衰退之前,为以后的自己跟其他人留下点什么。”珍惜、记录并抢救个人(自己与他人)、家庭、团体、社区、乡村、城市的“记忆”,与时间赛跑,不正是包括公众号在内所有媒体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吗?
这次承蒙玮康先生信任,命我为《瓯居海中》2023年卷写几句话,尽管案头任务依然繁重,忝为“瓯居海中”公众号的一名顾问,犹豫之下,还是勉为其难。借此机会向瓯海诸位前辈与同仁表达我的一份敬意。至于全书的精彩或不足之处,还是留待读者自己鉴赏吧。
(瓯海区社科联供稿 转自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