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香润泽心灵,读书启迪人生。“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荐书”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畅游知识海洋,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富有”。
纯真年代读书会荐书主题:不一样的拉美文学
说到拉丁美洲,你想到的可能是加勒比海的蔚蓝与风情、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神秘与激情,也可能是墨西哥的大帽檐草帽和牛仔的浪荡与侠义、巴西享誉全球的足球文化和世界上最大的狂欢节。
因为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不一样的拉美文学。博尔赫斯、波拉尼奥、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一个个闪耀着光芒的名字,代表着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着镌刻在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拉美风情,代表着《百年孤独》《酒吧长谈》这些拉美文学代表作在世界文学名著中的独特光芒。拉美文学独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总是让喜欢文学的读者们津津乐道。
今天为大家推荐了三本优秀的拉美文学作品,希望通过这些作品,撕开拉美现实的血管,喷涌出爱情、欲望与权力,让大家通过阅读了解拉美作家们从魔幻出发、最终超越魔幻的发展轨迹,用文学回溯拉美历史。
推荐一《我们八月见》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内容简介
每年八月十六日同一时刻,她都要重复这趟旅程,乘坐同一班渡轮,抵达同一座岛上,光顾同一家花摊,顶着同样的似火烈日,来到同一处破败的墓地,将一束新鲜的剑兰放到母亲坟前。在岛上孤独而自由的人,这一晚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握住命运的手,就好像自己身处悬崖的边缘。全书讲述了女性在婚姻与婚外情中的挣扎,充满了女性视角的细腻描写,是与加西亚·马尔克斯风格迥异的遗作。
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问世,2014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
读书笔记精选
《我们八月见》这部作品讲述了女主角安娜,每逢八月便踏上重复的旅程,乘渡船前往小岛为母亲扫墓。在此过程中,安娜历经了一系列浪漫的邂逅,这些艳遇象征着她对自由与爱的深切渴望,同时也体现着她与过去的无尽纠缠。从表面上看,安娜似乎拥有世俗所定义的幸福,家庭和睦美满,儿女双全,然而实际上,她却深陷于挣扎与痛苦的生活之中,在煎熬里苦苦探寻着解放自我的途径。而八月的小岛,俨然成为了她的一处心灵出口。在这个小岛上,她不再是那个保守、传统的家庭妇女,她的灵魂于此挣扎、燃烧。后来,安娜邂逅了母亲的情人,惊觉母亲竟也如同自己一般,活在这挣扎的循环之中,仿佛母亲早已预料到安娜的未来,她们共同陷入了一个难以逃脱的闭环。
本书中,马尔克斯以细腻的女性视角娓娓阐述这个故事,深切关注现代社会中的女性生存困境。生动地展现出父权社会下女性所面临的诱惑与压迫。这些矛盾犹如沉重的枷锁,施加在无数个“安娜”的身上,给她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煎熬与诸多不幸。这本书深刻地展示了多对矛盾,欲望与道德的冲突、孤独与联系的交织、自由与责任的拉扯。实际上,这些矛盾并非只针对特定性别,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共性问题。
宁波大学历史学 李晨欣
推荐二《公羊的节日》
作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内容简介
为什么乌拉尼娅在阔别祖国三十五年后回到了这片她发誓永不再踏足的土地?为什么她从十四岁开始内心就一直充满恐惧?为什么她从不曾探望和问候自己的父亲?面对姑妈的质问,乌拉尼娅缓缓诉说起三十多年前的伤痛记忆,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阴谋,还有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秘密……略萨用写实的笔法,三线并呈的叙述结构,描述了乌拉尼娅对往事的追忆、多米尼加共和国独裁者特鲁希略如何开始一天的生活以及一场令人屏息的暗杀行动,揭示了独裁、权势、腐败与性之间的神秘关系。在2007年评选的“1982-2007年百部最佳西班牙语小说”中,《公羊的节日》位列第二,仅次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著名作家,世界小说大师,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囊获全球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重要文学大奖。1985年获海明威文学奖,1986年获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1988年获美洲金质奖章,1994年获西班牙文学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文学奖,1999年获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2000年获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1976年被推选为国际笔会主席,201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读书笔记精选
《公羊的节日》一书以独裁者特鲁希略统治时期的多米尼加为故事背景。作者将三条不同的故事线编织在一起,在真实的时代背景和虚构的故事情节之间,描绘了一个压抑与反抗共存的故事。
小说第一条故事线介绍了女主人公乌拉尼娅,离开故乡多年的她回到家乡之后发生的种种故事。第二条故事线则聚焦于独裁者特鲁希略,向读者展现了这位“元首”的残暴与黑暗。最后一条故事线则是围绕着一群反抗者展开,他们策划刺杀特鲁希略,最后刺杀虽然成功,但那份压迫却并未消失,几位反抗者也被贴上“逃跑”的罪名暗中处死。
虽说是三条不同的故事线,但是略萨以其精湛的叙事方法与巧妙的节奏掌控,将读者带回了那个独裁统治的年代,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独裁的统治与洗脑是何等可怕,也看到了这份烙印在人民心中的创伤是多么难以拂去。或许一个时代、一个人物在历史书中可以得到概括,但当这一切真正投射到普通人的身上,就会是难以言喻的沉重与叹息,作者用两条故事线讲述了压迫与反抗,再用乌拉尼娅的故事线去将作品从“政治”的包裹中抽离出来,探讨了“人民”在宏观时代背景下受到的具象伤害,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元。故事从乌拉尼娅讲起,也在乌拉尼娅最后的回忆中结束,但是正如乌拉尼娅所想的那样“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会感觉有所不同?感觉摆脱了那使你灵魂枯竭的噩梦?当然不是的。”一个可怕的独裁政权被推翻了,但有些留在人们心中的东西,却是无法弥合的。
浙江工业大学新闻传播学 蔡约
推荐三《佩德罗·巴拉莫》
作者:胡安·鲁尔福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内容简介
为完成母亲的遗愿,我来到小城科马拉,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好心的赶驴人指引我投宿爱杜薇海斯太太家——她似乎一早就在等待我的到来。村庄荒芜凋敝,却时常能听见擦地而行的脚步声、像蜂群一样压得紧紧的嗡嗡声,那里的生命好像在低声细语,随风荡漾……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往日的科马拉渐渐浮现:佩德罗·巴拉莫幼年家道中落,靠着巧取豪夺一跃成为统治者,无恶不作。然而,他唯一承认的儿子坠马而亡,历经半生娶到的爱妻疯癫而死,他诅咒整个村庄,自己也在劫难逃……
作者简介
胡安·鲁尔福(1917—1986),墨西哥小说家,墨西哥国家文学奖、比利亚乌鲁蒂亚文学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得主,墨西哥语言学院院士,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一生只留下篇幅极其有限的作品,却被众多作家奉为文学偶像。与奥克塔维奥·帕斯、卡洛斯·富恩特斯并称墨西哥文学20世纪后半叶的“三驾马车”。
1917年,鲁尔福出生于墨西哥哈利斯科州的小镇。处女作刊发于自创杂志《美洲》,此后陆续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并于1953年以《燃烧的原野》为题结集出版。1955年,《佩德罗·巴拉莫》问世。小说不仅立意深刻,在艺术形式上也富有新意,迄今仍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巅峰小说之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1956年,鲁尔福回到首都写作商业电影脚本,此后不久《金鸡》完成。《金鸡》于1964年拍成电影,文本却直至1980年首次面世。1986年,鲁尔福于墨西哥城逝世。
读书笔记精选
《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代表作,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生死模糊的刻画,呈现出了一个充满死亡、绝望和孤独的世界。故事通过主人公胡安·普雷西亚多为实现母亲的遗愿,前往科马拉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来展开,主人公在途中的所闻所见和半月庄中亡魂的回忆渐渐让这个村庄的过去完整地浮现出来。当他抵达科马拉时,发现这座村庄充满了幽灵与死亡的气息,佩德罗·巴拉莫早已死去,村民们的生活也在巴拉莫的压迫下变得凋敝、破败。小说的叙述时空错综复杂,现实与幻象交织,生者与亡魂的界线模糊,打破了传统的叙事逻辑,带给我们一种迷离的阅读体验。
半月庄的人们都喊佩德罗·巴拉莫为“老爷”,他是科马拉的主宰,也是它的毁灭者。他的冷酷、贪婪和对爱的扭曲追求,不仅摧毁了自己的家族,也导致了整个村庄的没落。他杀死了最深爱的女人的父亲,扭曲的爱使这个少女疯癫而死,佩德罗终于也将自己送上了不归之路。佩德罗的形象揭示了墨西哥乡村社会的封建残余和人性的扭曲,故事整体呈现一种压抑的美感,也展现了人类面对命运的无力感和生命的荒诞感。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 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