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满城桂香之中,几十位书友来到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文澜演讲厅,一起阅读讨论浙江本土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文城》。文澜读书岛的书友们分别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分享探讨了《文城》里的各种隐喻。
人情世故与女性视角
本次活动主讲人之一章一峰是一位建筑幕墙设计师,同时是一位狂热的文学爱好者。他以“隐藏在文城里的中国式人情世故”作了分享。
章一峰认为,《文城》这一部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其实很“薄”,余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对人情世故的描写上,用这些人情世故来塑造人物的内心。章一峰从这个阅读视角出发,畅谈了他从人情世故中看到的中国人认知的传承、勇敢的传承和善良的传承。这些传承都是有前因才有后果的。
在当今城市越来越大,通讯越来越高效,人与人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的时候,这种“中国式的人情世故”越来越彰显出它的珍贵。章一峰把这些人情世故归纳为: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不计回报的付出,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另一位主讲人任小美则从女性视角出发,分析了书中人物纪小美的经历。她认为,纪小美对阿强和林祥福的感情,本质上都是渴望爱,渴望家庭的温暖,小美本质上仍是善良的,这才把自己陷入了两难境地。这种两难,是作者余华想通过小说表现出来的另一面——人物的命运和他们的选择息息相关,也和时代的背景息息相关。生活在太平盛世,我们是幸福的,即便周遭的大环境难以改变,我们也可以努力改变自己。只要做到问心无愧,那就意味着你作出了一个好的、正确的选择。
选择:哲学视角
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谈了他的观点。
《文城》讲述的是一个信任与欺骗的故事,也是一部寻找与错过的传奇。这样的结局不完美,但却是人生的又一种常态。劳月认为,寻找就是人生的意义和动力。保持一种寻找的激情,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态度。不要总是后悔过去犯下的过错。扔下过往,重新开始,才是正解。
最后,《文城》中关于宽恕与仇恨的理念也值得我们深思。人生中一定会犯下各种各样的过错,宽恕是人生的永恒命题,也是社会和谐的必备要素。当今世界,大到民族、国家,小到个人、家庭,无不存在大大小小的矛盾、误解,引发出或长或短的仇恨、冲突。《文城》所讲述的宽恕的故事,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众说纷纭:书友视角
关于《文城》的讨论异常激烈。有的书友表示赞赏,有的书友表示不屑,更有的书友从书本延伸到对人生舍与得的认识。
退休教师丁慧莉认为,《文城》的人设因为太完美,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都立不住。书友风信子觉得,现在的女性不喜欢小美这个人物很正常,因为善恶并存的人物塑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理想化的至善人物缺少现实性。
书友陈静源从《文城》里的阿强讲到妈宝男,讲到母亲该学会放手,讲到人生在世,如何学会舍得。书友余彩金则从书中的溪镇讲到了自己的经历,她说,要相信这个世界,凡事往好的方面去看,善良一定是存在的。
偶然转进文澜演讲厅的书友胡烽结合书友讨论的舍与得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刚走上社会时会有强烈的、非黑即白的对错观念,但是当走过最初、再次遇到舍与得不能平衡的事情时,再次遇到他人的恶意时,他已经能淡然处之了。他感叹,人生就是不断认识事物多元性的过程,它会逐渐让你认识自我与包容自我。
意犹未尽的书友很喜欢这样针锋相对的观点碰撞。不完美的人生是客观现实,不完美的呈现也是文学的常态和阅读的价值。向着完美不懈寻找,才会使人生充满动力。
(“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成员单位,文澜读书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