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城市文化遗传保护和传承,正是为了守住城市的“根”。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期间,提出“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确要求。一年来,浙江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谋划实施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课题等为抓手,全力推进,跑出了浙江古城申遗“加速度”。
浙水悠悠,文脉绵长。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在会稽山麓筑了浙江省最早的城池——绍兴。绍兴古城内,自隋唐至新中国时期的名胜古迹与名人遗址鳞次栉比,至今仍保留着,它们共同彰显着绍兴古城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因而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在浙江工作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多次走进绍兴古城考察调研,为古城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指路引航。近年来,绍兴着手启动“古城申遗”项目,该项目一旦成功,将使绍兴成为浙江省第五个世界文化遗产地,让这本“流动的史书”为更多人所翻阅。
2023年初,绍兴市在《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古城申遗”的目标,明确要“创造条件启动古城申遗,建设世界级文化之城”,为“古城申遗”按下了启动键。此后,绍兴在“古城申遗”的道路上加速前进。2023年7月15日,第五个绍兴“古城保护日”之际,绍兴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担任绍兴古城申遗总顾问。而在2024年的“7·15”,绍兴正式成立了“绍兴古城申遗创新中心”。同年8月,“绍兴历史城区”遗产项目正式提交至国家文物局,标志着古城申遗工作的正式启动。
绍兴在古城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上采取了整体性推进的策略,运用“绣花”般的精细功夫进行织补修缮,旨在赓续历史文脉,成功保留了“老绍兴,最江南”的市井生活气息,使绍兴真正成为“活着的千年古城”。
1、绍兴在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与做法
(一) 坚持规划引领,构建推进体系
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早在20年前,绍兴市越城区就提出了“千年古城”复兴的宏伟蓝图。20年来,绍兴市立足长远、统筹谋划古城保护利用。1998年,绍兴着手编制《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年,该规划迎来了二轮修编,明确了古城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初步构建了“一城八街区”的空间格局。至2018年,《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总体城市设计》顺利完成,进一步完善了“一城一桥三故里”的整体发展框架。近五年来,绍兴市更是加大了推进力度,密集开展了一系列古城保护利用规划工作。已修编第三轮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并落实“十四五”古城保护规划,开展专项规划研究25项,制定古建修缮、文物勘查、产业引导等系列政策、办法及标准规范,编纂191处保护对象普查名录。2023年,绍兴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为标杆,投入资金超过247亿元,保护整治面积逾200万平方米;颁布了全国首个《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构建了包含“一部法规、一个机构、一项基金、一张清单”的“四个一”体系,系统规划了“古城有机更新项目群”,并不断优化升级古城信息管理系统。
(二) 坚持向水而兴,聚焦大运河项目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保护利用好大运河是“古城申遗”的重中之重。大运河滋养着绍兴古城,串联起绍兴的古桥、古街、古楼,是绍兴古城的生命与活力之源。绍兴市持续打造“一馆一园”文化地标,高质量运营管理浙东运河博物馆,引进专业团队开展研学旅游活动,自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同时,对浙东运河文化园进行了提档升级,浙东淡水鱼馆也正式对外开放。在全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推进会后,绍兴更是积极谋划,共推出了77个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大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达到2148亿元。
(三) 坚持原汁原味,深化古城保护
心存敬畏,整体保护。自2001年《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准后,绍兴市随即启动了古城保护修复工程。针对古城内古迹保护与居民生活现代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绍兴市提出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原模原样的恢复、有根有据的更新、有张有弛的创新”四条原则,并采取了原驻居民“非必要不搬迁”的政策。同时,绍兴市政府对古城区域内的建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视觉要求:古城核心区域严禁随意扩建,建筑物必需在风格、高度、颜色上与古城建筑物保持和谐。在加强古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绍兴市依托各类安全监测应用平台,对陶成章、邵力子等名人故居20处、古纤道5段、古桥10座进行了精心修缮与保护,实现了对古城文化遗产的精细化养护与维护。如今的绍兴古城,既保留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气息。古风古韵与时尚潮流在这里交相辉映,居民们在古城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闲暇时在屋檐下品尝一口老酒、嚼几颗茴香豆,或在河埠头洗衣聊天,享受着充满生活烟火气的古城生活。
(四) 坚持文脉赓续,挖掘文化内涵
守正创新,赓续“最江南”的魂。近年来,绍兴不断深化古城文化专题研究,持续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和项目策划,并每年拨款2100万元以持续推动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的实施。这一举措已促使绍兴对域内的宋韵文化、运河文化、黄酒文化、青瓷文化、越剧文化等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尤其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后的一年内,古城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浙东运河名城古镇》《浙东运河简史》《浙东运河工程文化遗存》等在内的10本学术专著已交付浙江大学出版社,即将面世;同时,《绍兴大典》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纂之中,该著作旨在系统、全面、客观地梳理绍兴文化的传承脉络,并广泛收集、整理、编纂、研究绍兴地方的历史文献。此外,多部艺术精品也相继亮相:10月7日,越剧史诗《胆剑千秋》在绍兴大剧院成功首演;10月17日,“浙东运河主题美术长卷•绍兴卷”特展在浙东运河博物馆隆重开幕;越剧《运河人家》的创作也在加速推进中。这些作品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绍兴古城的丰富多彩与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
(五) 坚持引才重才,谋求重大突破
招贤纳士,不拘一格。绍兴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却长期受到考古专业人才匮乏的困扰,导致绍兴不具备考古发掘团队领队资质,无法自主开展在绍考古科研项目。为了绍兴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事业能够打开新局面,绍兴市近年来大力引进考古专业人才,并推出了“一人一策”的引才政策。2022年7月,绍兴市成功引进了四位高层次考古专家,并随即为绍兴文物考古研究所落实了考古发掘团队领队资质。人才引进后,绍兴市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搭台子”让专家们能够大展身手,“架梯子”做好“店小二”服务工作,“压担子”激发专家们的研究潜力。这些举措让专家们在绍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2023年以来,绍兴考古迎来了大发展。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绍兴的考古项目和成果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至2022年间的总和。亭山遗址、大湖头遗址、恂南遗址、稽中遗址……这些高密度的考古发现,如同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被揭开,展现了绍兴古城不同年代的历史文化风貌。
(六) 坚持文旅融合,展示古城新貌
殷殷初心如磐,时代答卷常新。绍兴市提出加强遗产保护、促进业态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品牌形象五大重点任务。要求多区域多部门携手合作,融合开展连片连线策略,深度促进文旅融合。他们聚焦于八字桥历史片区、迎恩门等运河沿线重点区域,以及大禹纪念馆、徐渭艺术馆、王阳明纪念馆、孑民图书馆等专题展馆,还有古城北、风越里、鉴湖里等文商旅综合体,推出了“国潮+黄酒”“宋韵+越剧”“兰亭+音乐雅集”等融合形式,旨在增强古城文化新业态、新场景的体验感、生活味。同时,政产学研各界联合探索“文化+研学”的全新体验模式,其中,“通江达海·运河流过我家乡”研学游项目获全国文化遗产研学优秀案例。为了打造展示水乡魅力新窗口,绍兴市正积极构建“1+3+X”水上黄金游线体系。其中,“1”指的是古城环城河夜游(涵盖内河与外河),“3”则是以古城为起点,精心打造的东、西、北三条特色水上游线(“东线”串联迪荡湖与东鉴湖,“西线”连接浙东运河文化园、黄酒小镇与柯岩风景区,“北线”则贯通迪荡湖、梅山江至高铁绍兴北站),而“X”则代表各区、县(市)至少打造的一条“水上黄金游线”。
2、浙江古城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古城申遗,任重道远。申遗程序复杂严格,申遗竞争激烈。为了成功申遗,浙江需对标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标准,全面规划并推进古城的有机更新。在此过程中,要弘扬“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路径,千方百计地努力,以期顺利跻身申遗的行列之中。
(一) 制度改革,体系化推动“古城申遗”速度提升
一是思想引领,加强顶层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古城遗产为核心目标,要致力于守护古城这一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与地域特色的宝贵载体。在此过程中,保护始终被置于首要位置。要秉持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着力加强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旨在构建一个管理高效、执行有力的古城保护传承体系。
二是依法保护,建立健全古城保护制度。“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一个相对系统的保护机制和完整的制度体系对古城文化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携手行业专家、高校学者及市民代表,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标准,不断完善古城保护的地方法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及执行细则等。同时,加强对古城内历史街区、房屋、遗迹等文化遗产的监测与评估工作,实施定期巡查与维护,确保古城文物保护少“大力阔斧”,在“微创”中就能及时修复。
三是立足平衡,逐步完成业态焕新。应统筹谋划、严格准入、创新业态。以古城街区业态“准入证”为抓手,定标准、强调控、严进退、重奖惩,逐步实现业态创新化与管理标准化。在具体执行中,将古城商业项目划ABCDE五个等级,根据商业结构规划,政府扶持力度从A档的大力扶持到E档的禁止入驻依次递减。同时,要精细平衡古城文化保护与商业发展。从保护与发展的双重角度出发,明确古城理想的商业业态配比,如餐饮类商业比例,旅游商品、食品类商业比例,文化展示类商业比例,住宿类商业比例,确保古城商业化在统筹中保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数字赋能,创新表达实现“古城申遗”弯道超车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各类古城拥有文化创新生态,是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土壤。通过“微改造”,古城的文化基因得以保护。只有融入创新元素,才能使古城的文化脉络更深更广地延续。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本土文化类创新产业发展,“筑巢引凤”吸引并留住文化创新人才,同时,推动古城文化与新工科的融合学科建设与平台建设,利用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古城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创造鲜活场景、全新业态及生活体验,让古城焕发新的生机。
二是完善城市文化遗产数据库,创新展示古城文明。数字化描绘古城全景,不仅有助于文物保护,还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工程。当前,“杭州通”“古城绍兴”“iTravels嘉兴”等APP平台已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随着考古文物的不断发掘,人们对平台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给数据与技术的革新提出了新要求。在现有的古城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要建全古城文物三维基础数据库,为古城价值阐释提供数据基础。发挥浙江省数字化优势,结合新型数字科技多维度活化利用古城各类文化遗产,阐释文物价值,增强古城立体展示,通过AR、VR、全景漫游等虚拟仿真展示技术,结合新媒体传播以及扫码讲解等多元传播方式,实现古城数据库的无缝活化对接与高效利用。
三是打造交叉融合“特色学科”,培育并留住专业人才。城市文化遗产的信息化保护与发展,亟需大量信息科技与数字化人才的加入,以支持古迹的记录、鉴定、分析、阐释与传播工作。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与政府应携手合作,创设古城保护“特色学科”,激发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活力。通过融合科技、智力和人才资源,搭建市域高端化、高能级的协同创新平台。以智能化平台为基站,依托期强大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对古城文化遗产实施高效、精准的管理。
(三) 创新传播,集中呈现为“古城申遗”加足马力
一是创新方式平台,合作共建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交流平台。政府与企业、研究机构共建城市文化遗产体验研究中心,并与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各博物馆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整合浙江文化遗产资源,构建大型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推进古城文化“社会大课堂”建设。
二是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古城文化遗产宣传效果。实施文化遗产智慧赋能行动,让数字文化走廊、数字文化馆、云展览、数字文博等数字化文化展走进学校、社区,让公众在丰富的感官体验中深入了解古城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同时,举办文化遗产相关品牌会展,涵盖非遗品牌展、创意路演活动、品牌发布推介、分享交流、合作机会清单发布与集中签约等环节,采用“品牌大会+展览推介+洽谈交易”的形式,搭建文化遗产品牌交易服务平台。
三是激发创新力量,引导青年学生成为文化遗产“代言人”。组织青年学生成立上万支“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奔赴浙江各文化遗产所在地,通过网络直播、口述史访谈、非遗课程设计等方式,积极担任“代言人”角色。此外,在高教园区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开展绍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以此激发青年一代在古城保护中的新活力与创造力。
作者简介:
高楠,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学科建设处副处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政教育、文化遗产管理、文化传播与创新驱动等方向的研究。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