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12月,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本届优秀成果奖共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和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三大类299项,其中一等奖60项、二等奖179项、青年奖60项。获奖成果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重大命题,按照“真”“情”“实”“意”总要求,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线,立足浙江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伟大实践,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前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发出浙江声音,彰显了浙江学人深厚的学术积淀、缜密务实的学术方法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成果
浙江大学王俊教授所著《作为道路的现象学:从罗姆巴赫到跨文化现象学》一书,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简介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在现象学和跨文化哲学研究上的思考。全书以现象学的新发展和跨文化哲学为主要论题,在研究内容上涉及当代德国现象学家海因里希·罗姆巴赫(Heinrich Rombach)的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思想的译介与阐释,如结构思想、密释学、境象哲学、现象行等。对罗姆巴赫思想的系统阐释构成了本书的中心,从此中心出发展开两条论述路径:一方面从西方哲学史和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经典现象学出发论述罗姆巴赫现象学思想的基础,勾画一条崭新的哲学和现象学运动发展路线,即哲学史上实体-体系-结构的进路和现象学史上意识-存在-结构的进路。另一方面,本书从对罗姆巴赫思想的整体评估出发,对他的思想创新点进行拓展性阐释,探讨现象学在当今哲学论域中的思想意义,比如通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经典现象学家的思想解读出发,论证现象学的实践转向,以生活世界概念为枢纽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罗姆巴赫等人的思想资源统合在一起,尝试建构一门基于跨文化理解和对话的政治现象学,运用现象学的思想资源充实跨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梳理总结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象学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构想一门“汉语现象学”的可能性等等。
本书对现象学运动的发展史做了不落窠臼的新解读,同时结合跨文化哲学,尤其是中国和东亚的思想语境,对现象学运动进行了整体评估并且展望了现象学的未来发展前景,认为“汉语现象学”是当下和未来国际现象学发展的重要领域。作为理论研究专著,本书具有鲜明的前沿性和实践性特征,主要贡献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本书是为数不多的在汉语世界系统介绍罗姆巴赫思想及其新概念的专著,基于作者多年来相关研究和译介的基础,为汉语哲学的讨论提供了密释学、境象哲学、现象行等新术语和新概念;其次,本书将现象学与跨文化哲学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尝试为跨文化哲学提供现象学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中国现象学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首度提出“汉语现象学”的构想;第三,本书关于跨文化哲学、生活世界、实践现象学等讨论不仅拓展了经典现象学的研究论域,也回应了全球化时代的普遍问题,对于跨文化理解、文明对话具有理论指导的意义。浙江大学的现象学研究具有国内顶尖、国际领衔的影响,本书作为该团队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之一,并不是地域性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现象学研究的前沿努力,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承担起中国自主的哲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任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哲学阐释也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王俊,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象学、现代欧陆哲学、跨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