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书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浙江师范大学收藏有元代至解放初多个历史时期的地方文书10万余件。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推动地方文书工作传承创新,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图文信息中心基于馆藏现有修复成果,于10月陆续开展古代地方文书系列活动,通过展览、体验、互动参与等方式,提升大众对地方文书的认识和了解。
良缘契会,共寻往昔:古代地方文书与修复技艺展
10月13日,“古代地方文书与修复技艺展”在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此次展览聚焦古代婚俗中的文书,旨在让古代文书焕发新生,让老旧技艺重获关注,点燃大家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澎湃热情。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婚书是契约,是承诺,更是对彼此的担当。红纸为底,墨字书喜;龙帖表诚,凤帖允诺;婚书结契,缔成佳缘。看到喜庆的“龙帖”“凤帖”,参观者不禁惊叹:“太有仪式感了!”
下聘礼是古代婚俗中的重要环节,聘礼单上罗列了彩礼的明细。礼单外附有封套,上面绘有鸾凤和鸣、鸳鸯成双等图案,透露出古人对美满婚姻的殷切期盼,红纸更烘托出喜庆祥和的氛围,那是言语与文字难以传达的美好。“古代礼金的多寡视每个家庭的实际收入而定。婚娶是人生大事,礼金代表男方对女方的一份尊重,一份承诺,一份感谢,更是诚意与决心。”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陈青松馆长向大家介绍。
合同婚据是比较特殊的婚书,入赘婚与主流男娶女嫁的婚姻形式不同,需明确赘婿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双方在订立“合同婚据”时,会将聘金、财产、养老等约定一一登列。
婚俗文书是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收藏的一大亮点,婚俗文书专题展引起了参观者浓厚的兴趣,或驻足观赏,或交头讨论,仿佛一场盛大的古代婚礼仪式即将在这里举行。多位参观者表示“此类文书应该还可以再挖掘,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婚聘文书”。
此次展览共展出各类契约文书20余件,除了婚俗文书之外,还有明清时期的地契、田契、账簿等,涉及仪式、物权、民事关系等方面。
复活古文书,传承旧技艺:古书装订体验活动
古代地方文书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学术研究热点之一,公众认知度有待提升。为了让读者更好阅览文书、走近古人、认识地方文书,10月13日,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图文信息中心基于馆藏现有修复成果举办古书装订体验活动
此次活动分为修复工具、修复技艺、古书装订体验等单元。修复工具展展出古籍修复使用的棕刷、板刷、镊子、竹起等;修复技艺展将以图片形式呈现古籍修复过程以及我馆修复站老师“修旧如旧”的精湛技艺;古书装订体验活动将邀请师生现场学习并亲手制作线装书。
修复老师埋首故纸间、妙手补千年,依靠的就是“指尖功夫”,多种修复工具在他们手中得心应手。残损的书页经过精细修补,逐渐恢复原有模样,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修复师的匠心精神。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让参观者深有感触,许多人希望能参与其中,表示:“修复老师若能开设修复培训班,我们一定参加!”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此次展览还特地设置了亲手制作古书的体验环节,深受大家的喜爱,共吸引170余人参与。
穿针引线、粘贴题签,每个体验者全神贯注于走针抛线制作古书中,既兴奋又紧张,当成品最终托于手掌之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呈现出满满的自豪感。
此次系列活动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近观古人生活、复活老旧技艺”的机会,还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传统文化,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后续浙江师范大学将推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古代地方文书展览和体验活动,提升大众对古代地方文书的认识,并深入挖掘文书背后的社会历史,推进古典文献资源的整合与研究工作。
(省直社科普及基地,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