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加快运河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推进浙江省域文化国际传播

发布时间:2024-10-16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文化大省”浙江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具有开放、包容和流通特质的运河文化不仅是推动浙江区域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方式,也是对外展示长三角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中国大运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它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大运河浙江段全长683公里,流经五市二十五县(市、区),沿途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漕运、戏曲、非遗和美食等运河文化。在2020年9月召开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运河文化成为国际对话交流的通用语言,提示人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国际传播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全面提升文化传播效能“不仅是促使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手段,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塑造国际文化形象、提升国际文化地位,更好地引进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为实现新的文化使命提供更丰沛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2]

一、浙江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现状

在推动运河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中,浙江运河沿线的城市从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多个维度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例如,杭州市拱墅区精心制作了中英双语系列文化片《桥见大运河》。该系列文化片以运河上的桥梁为线索,通过讲述运河两岸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故事,生动展现了运河文化的发展历程。2022年6月,大运河国际传播交流中心在杭州宣告成立,并同步发布了其海外社交媒体矩阵的核心账号“@The Grand Canal”。该中心计划在国际社交平台上推出一系列运河文化的精品视频以及“媒眼看运河”的优质图文内容,以扩大运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24年1月,嘉兴市启动了“老外讲故事·遇见大运河”主题的外宣活动,邀请外籍博主亲身体验运河文化,并鼓励用“老外”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讲述嘉兴与运河的动人故事。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以及日益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尚待完善,浙江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依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炼并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速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大运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开放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3]的重要文化标识。要让大运河真正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窗口,让浙江的“运河”地域名片在宣传地方优秀文化中发挥更大的助推作用,关键在于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并在人文交流、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多个层面探索高效传播的新路径,从而全面提升浙江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二、构建浙江运河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是“以外国官方和民众为对象而开展的对外信息传播活动”,“是思想体系、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影响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因素。”[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更深层次地看,我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加快构建运河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对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浙江运河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即内容之“道”与形式之“术”两方面展开。

1、运河故事传播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穿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谆谆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 “道”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万物之源,万事万物均由道而生。“道不自器,与之圆方。”(《诗品二十四则·委曲》)[5]此句意为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可用“道”“器”进行喻指,也就是说,具有普遍性价值的“道”蕴含在各具特色的文化之“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大运河文化更是体现出中国人民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卓越智慧。为此,要提炼运河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将运河文化承载的文明之“道”融入故事情节当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全面真实的中国。浙江卫视精心打造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正是通过描绘生活在大运河沿岸的普通人的平凡故事,展示凝结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与道德观。

2、运河故事传播之“术”

构建浙江运河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关键还在于如何讲好浙江的运河故事。应从文化多样性、概念创新性和传播精准性着手,运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和国外受众易于理解的话语,通过精准传播的方式,将丰富多样的浙江运河文化向世界展示。

首先,展示运河文化多样性。中华文明因具备卓越的包容性特质,而拥有了显著的文化多样性。中国大运河,凭借其贯通南北的地理优势和联结古今的时代特征,孕育出了绚烂多彩的运河文化。例如,位于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段的湖州,坐落于太湖流域,得益于丰富的水资源和渔业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渔业习俗;而浙东运河则促进了绍兴地区的商贸繁荣与文化交流,其中,绍兴黄酒更是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象征意义。向世界传播多样的浙江运河文化,讲述真实而多元的运河故事,不仅有助于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提升浙江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浙江运河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而且也为当代文化的创新和交流提供了灵感来源。

其次,创新运河故事中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得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新概念、新范畴与新表述意味着要创新对外话语的表达方式,寻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构建一套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国际共通性的语言体系,以更加贴近国际受众的方式阐释中华文化。例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这一新概念,充分展示了我国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以及倡导和平发展共同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在杭州,近现代工业发源地的杭钢生产基地被改造成为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一部分,进一步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理念。

再次,加强传播内容的精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增强浙江运河文化国际传播的实效性,意味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针对特定区域的受众群体制定具体的传播策略。要充分考虑受众的价值理念和接受习惯,采用生动感人的事例和易于理解的话语,引起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传播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诞生于浙江运河之畔的越剧,正是中国戏曲文化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生动体现。其剧目内容多围绕人类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向往,伴奏中巧妙融合了西方歌剧音乐元素,表演风格通俗易懂,易于海外观众接受。2016年,改编自莎士比亚英雄悲剧《科利奥兰纳斯》与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在伦敦西区成功首演,仅两场演出便吸引了上千名观众,赢得了英国观众的热烈反响。

此外,新媒体与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互联网、社交媒体、数字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了地理、时间和语言等传统限制,使传统文化得以跨越国界,通过图片、音视频、VR、AR等多种新渠道,呈现给全球观众。同时,科技创新还改变了信息单向传播的传统模式,更加注重受众的互动与参与,为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运河对话运河:让流动的史诗共载文明之舟[EB/OL].[2021-01-12].

[2]   张士海,王洁.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多维向度[J]. 理论与改革,2024(3):24-32.

[3]   秦宗财. 新时代“千年运河”文旅品牌形象塑造[J]. 江西社会科学,2021(1):235-243.

[4]   唐青叶,张稳. 话语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J]. 对外传播,2023(1):48-52.

[5]   刘京希.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文化与文明——兼榷亨廷顿“文明冲突”观[J].四川大学学报,2024(4):15-27.

作者简介:

陈维娟,讲师,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教师,杭州语言服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运河文化研究、翻译理论、视觉修辞。

戴运财,教授,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院长。

课题信息:

2024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浙江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2024JD113)。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