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文化寻根·约会古今浙学名家⑧ | 龚自珍:亦狂亦侠亦温文

发布时间:2024-01-04

|

来源:钱江晚报

浏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研究成果

陈铭

《剑气箫心——龚自珍传》

杭州几千年历史上,无数文人雅士驻足于此,书写了各自的精彩。今年六月,在杭州历代名人馆藏文献系列展中,杭州图书馆详细介绍了龚自珍的故事,并推荐了相关馆藏地方文献,把人们牵进龚自珍的精神世界,与他进行了一次跨越了两个多世纪的时空对话。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陈铭对龚自珍研究颇深,他在1989年出版过《龚自珍综论》,1998年出版了《龚自珍评传》,2005年又完成了《剑气箫心——龚自珍传》。他认为,龚自珍的雄丽文学和坎坷生涯,都为人们提供了很多话题,他的作品文字瑰丽而意蕴丰富,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十多年奔波在科考路上 他以北宋王安石为偶像

从文字记载可以查到的龚自珍故居有三处:北京两处,杭州一处。杭州这一处是他的出生地。

走进杭州市上城区马坡巷的龚自珍纪念馆,这座清代风格的两层楼房的正厅,安放着龚自珍半身古铜色塑像,展室内则陈列了龚自珍生平图文简介、大事年表、史料、诗选等。

1792年,龚自珍出生在杭州一个书香门第、仕宦之家。他在《己亥杂诗》中写到:“家住钱塘四百年,匪将门阀傲江滨。”他祖父龚禔身、父亲龚丽正都是京官,外祖父是著有《说文解字注》的段玉裁,母亲段驯是江南才女,有诗集《绿华吟榭诗草》传世,算是龚自珍的启蒙老师。

受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龚自珍自小喜读诗书,8岁研习《经史》《大学》,12岁熟读《说文》。博览群书中,龚自珍的文学才华渐渐显露。他13岁作《知觉辨》,15岁有诗集问世,21岁时还编写了词集《怀人馆词》《红禅词》。终其一生,留下800首诗词及300多篇文章,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少年时期,龚自珍读到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说》,手不释卷,连抄九遍,并立下志愿,要成为像王安石那样的大政治家。然而,他最好的年华,都奔波在科举考试的路上。1813年,龚自珍首次赴京赶考落第,此后十多年,他连续多次赶考,均以落第收场。

第四次参加会试落第后,32岁的龚自珍写下了《漫感》: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直到1829年,38岁的龚自珍终于进士及第。然而,却因为“字太难看”这个原因,进不了翰林院,沉沦在朝廷下层。

用杭州话说,龚自珍是一个典型的“杭铁头”,自有一种坚忍孤高、桀骜刚直、威武不屈的品格。他并没有因为官职卑微放弃理想,他写《上大学士书》提出改革建议,指斥时弊。1837年,龚自珍任礼部主事,又上书,提出改革要点。

可惜,呐喊半生,龚自珍得到的却是打击和磨难。1839年,48岁的龚自珍因为谏言惹怒了上司,被扣了一年俸禄。

自此,龚自珍彻底对清王朝失望,毅然辞官南归。

沿着京杭大运河边走边写 315首《己亥杂诗》横空出世

龚自珍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诗人,课本上,我们熟读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诗句,均为龚自珍所作。

可在龚自珍眼中,作诗填词不过是风流文人的无聊之举罢了。他曾认为,写文章是为了追求经世致用,而写诗完全是无用之物,是吟风弄月、赏花看景的附带而已。甚至为了不让写诗填词耽误建功立业的正途,1820年,龚自珍第一次戒诗,并决绝宣誓:“我今戒为诗,戒律亦如之”。

然而,当他官场失意、呕心沥血写下的那些力图经世致用的文章无人问津时,万般苦闷之下,他又不得不“破戒”,将满腔的热血、喷薄的情感寄托于诗词。戒了破,破了又戒,如此反复。

特别是在辞官南归途中,龚自珍诗潮喷涌,边走边写,315首《己亥杂诗》横空出世。

1839年,龚自珍四月回到杭州,七月又北上接还眷属,两次往返大多是走京杭大运河的水路。在这趟旅程中,号称要戒诗的龚自珍,但凡有所思、所感,就用鸡毛笔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最后“得纸团三百十五枚”,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其中或批判,或呼吁,或陈情,或自遣,有不少振聋发聩的佳作。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在这首七言绝句中,龚自珍以陶渊明自喻,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遗憾的是,辞官后仅仅过了两年,龚自珍突然离世,50年人生行止。

开创一代诗风 箫和剑是他心灵的两面

《剑气箫心——龚自珍传》,这是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陈铭的第三本研究龚自珍的书籍。在龚自珍诗词中,箫和剑是经常对举出现的两个意象,亦是龚自珍心灵的两面:箫是诗人的多情,剑是侠客的豪迈;箫是赋诗忧国的幽思,剑是慷慨报国的壮志。

回顾龚自珍的一生,从“怨去吹箫,狂来说剑”到“双负箫心与剑名”,再到“剑气箫心一例消”,清晰可见他“箫”与“剑”的命运,从满怀壮志到悲哀苦涩,再到沉郁消解,最终化作虚无。他在《己亥杂诗·其二十八首》中曾写道: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更像是对自己的评价。

在腐朽黑暗的清朝,龚自珍的作品如万马哀鸣,不但开启了一个文学潮流,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龚自珍是开创了一代诗风的人。明清时代,拟古之风盛行一时,创造力被束缚,致使诗歌越来越和现实、人民脱离。在当时的诗坛,龚自珍是一个大胆的开创者,“笔下放异彩,胸中无古人”,他诗歌中对于现实的批判、改革现实的愿望,都曾激励过许多人,在当时“流传万口”。

从康有为、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到南社诗人柳亚子、高旭、苏曼殊、马君武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发现这种影响。“丽葩无奈祖骚词”,康有为继承了龚自珍所提倡的“庄、《骚》合一”的路线,他的诗一样充满了瑰玮奇特的想象。梁启超的《去国行》《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二十世纪太平洋歌》等,也都是这类作品。这是近代“新派诗”的一种有力形式。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龚自珍的文学成就给予了中肯评价:“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柳亚子更是视龚自珍为偶像,在《论诗三绝句·定庵集》赞曰:“三百年来第一流,飞仙剑侠古无俦。只愁孤负灵箫意,北驾南舣到白头。”

龚自珍还与林则徐是多年好友,同为“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龚自珍十分支持好友“虎门销烟”,曾写《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阐述自己对禁烟的看法,更加坚定了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时隔约两百年,龚自珍的诗文和思想,仍在激励和启发着后人。

约会古今浙学名家·龚自珍

寻访打卡点

杭州龚自珍纪念馆(小米园)

来源:《钱江晚报》2023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