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最重要的单元,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超过 65%,其庞大的人口规模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也是确保经济内循环畅通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3年6月,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嵊州、新昌调研的时候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叠加区位、交通、乡贤等优势,形成对资源、项目、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大力招引“高大上+链群配”的高质量产业项目;要全面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走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之路。
一、浙东嵊州、新昌的县域经济发展成效
1.集成灶、纺机、轴承等传统制造业依靠创新驱动,从“块状经济”跃升为“产业集群”,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曾经以厨具、纺机和轴承等“块状经济”为特色的嵊州和新昌,近些年通过创新驱动,产业悄然升级。集成灶科技含量和品质不断攀升,产值200多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集成灶生产基地,集聚集成灶企业近500家。其中,两家为A股上市公司,多家企业也是行业知名品牌,“集成灶嵊州造”享誉全国。新昌作为全国的“轴承之乡”、纺机基地,目前拥有规上纺机企业19家,有多家企业为优秀上市公司。轴承产业集群拥有600多家企业,年销售额100多亿元,产业向高端攀升。企业携手建立了轴承行业协会,在完善供应链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改进工艺,延伸产业链条向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2.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从点到链,从小到大,链群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嵊州和新昌新兴产业“种子”凸显出强劲的生命力。嵊州近年接连引进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带动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链,并且链条不断拉长,形成崭新的特色产业集群。新昌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3.97%。新昌已形成完备的生命健康产业链,是国内维生素类和抗生素类药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中维生素E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雁阵式企业梯队不断优化,有4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000亿,还有90多家规上企业和一大批高科技中小企业。新昌高端装备产业基础雄厚,有规上企业200多家,在交通、航空、制冷、精密机床、智能纺机和轴承等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细分产业集群,总产值近400亿元。多家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实力,有全球制冷配件的龙头企业,也有亚洲最大铝轮毂生产企业,以及国内最大倍捻机生产企业。
3.传统小吃借助互联网成为百亿大产业,富民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嵊州小吃”与发源于嵊州的越剧是嵊州居民必不可少的物质和精神营养。近年来,嵊州通过发展直播经济、拓宽线下销售渠道、整合冷链资源,成立专业餐饮管理公司、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流程等系列工程,逐步实现了“嵊州小吃”主体从路边个体小摊向现代企业升级,产品从参差不齐到标准化发展,生产从各自为政向有序分工发展,产业从多点分散向链式集聚发展,3万多家“嵊州小吃”门店遍布全国,带动10万多人就业。与此同时,销售额也实现了大幅增长,市场也实现了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35家嵊州小笼包生产企业,平均每天销售额达到3万多元。其中,部分品牌已进入省内外大型商超,3512家统标后的门店平均营业额同比增长20%以上。今年上半年销售量同比增长50%以上,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二、浙东嵊州、新昌的县域经济发展经验
1、坚定不移拥抱科技创新,写好企业发展“大文章”。
一是瞄准自主创新能力。比如,嵊州在省内高校专家研究团队建立的嵊州创新中心支撑下,集成灶科技含量和品质不断攀升,产业链迅速成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又如,新昌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聚焦研发机构,在纺机、轴承、制冷配件、生命健康四大行业布局创新联合体,率先开展纺机行业试点,建立由政府、专家团队、行业龙头企业三方组成的智能纺机联合体,目前已开发“针织物瑕疵在线检测”等3个智能化模块。
二是拥抱国际领航企业。通过并购强技术、扩市场是嵊州、新昌大企业的一个特点,尤其新昌企业表现更加突出。截至目前,嵊州、新昌上市公司及关联集团公司累计实施并购活动60多起,涉及金额270多亿元。实力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嫁接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实力,打破外资企业掌控关键技术和市场的局面。如某企业通过反向并购全球同类业务,一跃成为专利最多、产能和销量最大的国际行业新领导企业;某企业相继收购捷克、加拿大,通过技术嫁接,相关制造技术跃居全球前三;某企业通过并购进入成衣制造领域并实现海外生产基地布局,同时获得中国香港和美国的销售团队,通过并购企业飞得更高、更远、更稳。
三是打破研发地理边界。“科创飞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是县域特色产业与大城市创新资源链接的重要载体。早在2016年,新昌就主导在杭州滨江区建立中小企业“飞地”研发平台,很多中小企业将研发中心外设,科研人员在杭州上班搞研发,成果在新昌落地。为集聚更多创新资源,新昌还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设立“新昌——中关村科技人才港”,围绕新昌县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的上下游核心重点环节,精准对接科技资源。新昌多数规上制造企业都建有研发中心。截至今年6月底,新昌企业已设立海外研发中心11个、异地研发机构32个,通过“飞地”模式集聚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近1000名,这些“飞地”和“研发中心”在吸收异质人力资本、集聚创新资源、实现技术创新、支撑企业适应市场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十年如一日当好“店小二”,练好企业服务“硬功夫”。
一是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店小二”精神是什么?就是要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当地政企生态中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就是官员凑企业家时间去服务。去年7月,新昌持续高温,电网负荷持续增高,企业用电受到限制。当时,某企业正在赶制一批订单,限电措施直接影响了生产工期。就如何解决限电和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相关单位决定坐下来和企业相关负责人想出一套解决方案。之后,经过新昌经信、电力等多部门的协调,对限电时间进行了调整,满足了企业生产需求。
二是推进营商环境的迭代增效。以营商环境之“优”,才能促投资市场之“活”,助县域发展之“强”,一流的营商环境才是核心竞争力,从大项目的首次引进,到企业家追加投资、关联项目等源源不断的进入,是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的缩影。比如,新昌锚定打造“创新生态最佳县”目标,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的服务理念,设立创新驱动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定期协调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小组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每年根据企业的意见建议修订完善。政策的精准度、企业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三是尊贤重贤引入“参天树”。乡贤是投资的引线,嵊新两地快马加鞭定向招引潜力足、引力强的“领头羊”企业和“领头雁”项目。比如,嵊州推行“一把手招商团+蹲点招商团”模式,每季度赴北上深等地对接乡贤资源,优选80余名乡贤组建招商引才顾问团,瞄准5G、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通过产业规划征询、项目引荐等方式,把“先进经验”学回来,把“先进技术”带回来,把“高端人才”引回来,把“优质项目”落下来,把“总部基地”迁回来,推动契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及项目信息回流500余条。
3、奏好协同发展“新乐章”,共谱嵊新一体发展战略。
一是不断完善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近年来,作为山区县(市)的嵊州、新昌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彰显,成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重要支点和杭州、宁波、金义三大都市区的黄金交汇点,杭绍台高速、常台高速、甬金高速穿境而过,杭绍台高铁开启“高铁时代”,融入浙江省“一小时交通圈”,两地到杭州仅需40分钟,到上海保持在2小时以内,实现“县县通高铁”“县县有高速”。
二是共同打造东南部高能级战略平台。嵊州、新昌两地处于义甬舟大通道中部,以嵊州新昌重点开放平台为主体,以嵊新产业协同为内核,以综合立体交通为依托,两地加快建设“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发展区”高能级战略平台,做实做强绍兴网络大城市东南部重要支点。不断推动两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科技人才等领域合作,做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是共谋发展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问题。两地同步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定期召集部门研商,建立两地共同项目库,实行节点化、清单化管理,步调一致向上争取要素支持,为嵊新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外,两地多个产业园落成投产,产业协同联动格局加速形成。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省正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这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大的动力,也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政府、市场、社会是三大主体,只有综合统筹规划与当地禀赋、企业需求、社会基础相匹配时,才具有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由“嵊新现象”结合当前的“时”与“势”,我们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锲而不舍优化营商环境。以营商环境之“优”,促投资市场之“活”,助县域发展之“强”,一流的营商环境才是核心竞争力。从大项目的首次引进,到企业家追加投资、关联项目等源源不断的进入,是嵊州新昌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的缩影。实践证明,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紧扣“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要求,坚持当好“店小二”,打造“全周期”服务链条,以“政府更有为”促进“市场更有效”。建议各地在推进营商环境改革过程中,始终把化解矛盾、破解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瞄准企业之需、企业之困、企业之难,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打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系列“组合拳”,全力破解普遍性和个性化难题,切实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同时,要想避免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出台“拍脑袋”的决策,就需要在下发政策之前经过实地的调研,让大众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去,广纳良意,广集民智。这样,政策出台后也就科学且符民心。
2、坚定不移做好“土特产”。绍兴县域经济的块状经济特色鲜明,原因何在?窍门是:专业市场与特色制造业联动发展、依托当地产业基础或资源优势、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和经济活力。专业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嵊新特色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初期发展的若干问题,比如信息获取、原材料供应和销售渠道等,极大提升“块状经济”的发展空间,并进一步对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推动力。另外,依托当地产业基础或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是绍兴县域经济的成长秘诀。如1985年,第一台煤气灶在嵊州三界镇诞生,从而慢慢形成以生产燃气灶具的块状经济。建议各地坚持自身特色和基础发展实体经济,紧紧扭住工业经济这个“牛鼻子”,在做优县域传统优势产业上精准发力,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迭代升级,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等协同联动、竞合共生的生态发展格局,不断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基。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切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国家产业链领航企业、省级雄鹰企业。
3、紧紧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分批次加快推出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并通过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切实增强政策有效性。同时,激发市场活力,持之以恒引领开放提升。比如,嵊新两地的经验证明,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市场扩展以及竞争力的增强,也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及链条的延伸,让地瓜“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吸收更多阳光和雨露。建议强化开放导向,用政策鼓励市场主体“走出去”拓展市场的同时,也要加强境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维护企业海外安全,让企业勇敢走出去的同时又“心有归依”。
4、凝心聚力实现共建共享。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行动上的诚意、环境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配套服务充分供给。从嵊新的县域经济发展历程来看,空间上经历了“生产空间主导-生产空间和配套服务空间-消费空间主导”的发展历程。新昌除了享誉全球的企业与品牌以外,还有“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宜居的生活环境,让产、县、人更加互融互动,拓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建议各地不断提升县域能级,提供优质高效便民的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医疗、商业、金融、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是县域经济发展保持活力的基本保障,让老百姓在县城也能过得舒舒服服,真正能够安身、安心、安业。充分发挥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成本优势,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城市的功能延伸至县城,推动公共服务下沉,为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作者简介:宋潞平,中共绍兴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长期跟踪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二十余篇研究报告获得市委主要领导和市政府领导批示肯定。主持过二十多项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等主题的横向、纵向课题。
(转自“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