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全面总结、推广与提升“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20周年”经验与模式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4-01-02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浙江科技特派员代表回信中肯定了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2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并着眼未来谋划提出了殷切期望。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推动的开创之举,要把宝贵财富坚持传承好,总结科学方法,持续擦亮科技特派员制度浙江这张工作“金名片”。

本文系统总结了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践成就,从更深制度探索、更实人才保障、更广领域覆盖三方面提出创新迭代的对策,以期使科技特派员制度永葆生命力、放大影响力、增强辐射力。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20周年”的浙江经验总结

01、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意义

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建立由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建立。首批101名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迈出了浙江科技特派员试点探索的第一步,从此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之江大地扎根,距今已有20年。

图片来源:浙江农业农村厅

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是20年来久久为功的积淀。浙江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准,因地制宜地创设了“个人+法人+团队”、固定地结对帮扶若干地区的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制度。从局部试点探索到全面完善推进,浙江已向全省1279个乡镇派遣了科技特派员,率先实现了全省“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

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度参与各时期国家与省域顶层设计,持续发挥支撑作用。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始终围绕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重点部署,持续服务“乡村振兴”“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在帮扶浙江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方面干在实处,在服务“三农”、加快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强国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科技富民新业态等方面走在前列,用实际工作深入推进浙江农业农村改革,实现全面小康与振兴乡村勇立潮头。

02、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以来取得的实践成果

科技强农助农行动成效显著。浙江已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3.9万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25家、团队科技特派员504个,实施科技项目9515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超过1.7万项次,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101.5万次、培训1316万人次,实现经济效益98.58亿元。一代代特派员深耕个人一个专业,带动地方一批产业,致富区域一方群众,催生出一批“茶叶村”“杨梅乡”“香榧镇”,进一步将浙江打造成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

科技特派员“浙里”体系内生创新。浙江形成了科技特派员、企业、示范基地与协会共振的特派员“1+1”服务体系,创新多主体组合服务模式,牵头或入股兴办涉农企业(合作社)432家,建立利益共同体1632家。创新服务方式由“线下”升级为“线上线下”结合;创新服务范围由山区26县拓展为全省域;创新服务领域由农业到“三产融合”。“浙里”体系使科技特派员制度成为浙江全产业链化支撑农村综合发展的“金名片”。

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未来可期。浙江始终牢记嘱托,深化科技工作的持续进步以支撑地方高质量的发展,形成了科技人才驱动“三农”发展的典型模式。未来,浙江在前期基础上,持续迭代精准选派与保障机制,综合把握农业技术革新与优先发展、省域农业制度完善与基层制度探索,积极主动运用好科技特派员这一连接三农与科技的“粘合剂”,构建省市县联动贯通、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科技强农格局。

二、全面总结、推广与提升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持续引才:打造系统化引育环境,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科技助农不仅仅要传授技术,也要培养时代新农人”。一是各级政府、科技、教育、农村农业等部门要与高校联合打造长效人才供应链。以教育部门为牵头,制定涉农高校定向学位培养课程,结合课堂学习和技术实践,编制科技特派员储备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导师“传帮带”作用,持续输送人才对接三农产业。定期遴选若干农民学员到高校及技术机构学习,深化输入输出队伍双向培养与激励机制。二是各级政府、人社、农村农业等部门要落实科技特派员居住、工作、发展条件保障。统辖各级人社部门、科技部门,完善科技特派员待遇、职称等解决机制,落实各项激励、保障、管理、关怀等配套制度。公安、人社部门制定外来人才专项落户制度,同时监督村级落实,提升特派员的积极性和归属感,使助农人才“安心定志”。三是加强选派审核机制建设,健全更加开放透明、规范高效的人才准入和退出机制。科技部门建立专家库、产业咨询委员会等,不定期开展重点领域专家征集,提升村企、农民等服务对象的选择权,坚持供需双方双向选择模式,力求优化科技服务资源有效配置和供给,借助科技特派员培育特色产业经营型职业农民,形成内外循环的人才生态环境。

2.体系创新:实现科技特派员向多领域持续辐射,助力“浙里”农业持续发展。一是革新纯技术帮扶制度,写好科技强农助农的下篇文章。科技部门拓宽科技特派员服务专业,动员农业品牌策划师、智慧农业管理师、农业数字技术员、乡村职业经理人等职业技术人员加入队伍,从农林类专业领域向制造管理、文旅规划、商务融资等多元领域拓展。促进乡村多业态发展,发掘出更多的浙江“乡村新宝藏”。二是强化地方政府引导,实现多领域人才的跨专业沟通。通过党建引领联动下派干部,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人才科技峰会”“科技特派员年会”等载体扩大影响、“以才引才”。推动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范围延续与扩张,带动周边村社乡镇从业者的技能培训,丰富乡村振兴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三是多方向辐射拓展,完善激励扶持,服务三农产业联合体转型发展。农业农村部门制定本地优势产业专项指南名录,以兜底保险、减免税收、科研项目资助等方式持续支持科技特派员队伍创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鼓励以技术股、贡献股等新形式资助涉农企业,进一步细化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分派的科技职能分工与配给,深刻链接新一代“三农”信息技术,使科技特派员成为引导推动农业走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行者。

3. 宣传赋能:以20周年为契机,提升科技特派员的群众认可度、工作灵活性与社会影响力。一是引导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乡村全产业演进。立足当前成就,通过基层产业调研,集中把脉问诊,依靠科技力量为涉农企业和农户出谋支招,瞄准新兴市场需求热点,开拓技术升级,做优基础产品、做精高端产品,推动乡村产业特色转型。二是各级政府、科技、农村农业部门要拓宽宣传渠道。发动宣传部门针对性点对点地对涉农院校、技术研究类人才等中青人群提供职业引导,向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高流量、青年人聚集的线上平台投放和推送新闻,同时可结合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录制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场景,提高职业知名度与影响力。把握好宣传的时序、节奏和步骤。推动宣传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的科技特派员成为旗帜式人物、典型性案例,主动打造有利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舆论氛围。借助“农业强国”“共同富裕示范区”等金名片的宣传快道,平稳有序推进,使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成为代表中国农村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向指引。

作者简介:

徐达,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教育学博士,副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杭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特约研究员;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政府咨政决策与智库建设、数字化赋能高校与党建治理、数字文化传播与创新驱动、文化共富与精神共富价值实现,城乡治理体系与机制优化等方向的研究。

魏玲玲,浙江农林大学团委书记,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推选专家,第二批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浙江省青年研究会监事会监事长,浙江省青年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农村工作专委会委员,杭州市温州青联委员,“创指数”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数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课题信息:本报告系浙江省“八八战略”专项智库预立项课题研究成果。

(转自“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