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末,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同时指出“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历史自信”。这一论断在认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穿透历史迷雾的深邃眼光,在世界观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和平、为人类谋幸福的坚定信念,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与积极乐观的理想主义的统一。
一、正视世界历史进程的曲折
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其基本逻辑和明确方向,但从来不是一往无前。自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世界一直不平静不安宁。民间层面,反全球化、民粹主义风潮迭起;政府层面,泛安全化、单边主义、以邻为壑卷土重来;国际关系层面,恃强凌弱、霸权主义、零和博弈屡见不鲜;全球秩序层面,和平、发展、安全、治理四大赤字持续加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有效的全球治理所需的主权国家平等参与、民主协商的国际政治格局远未成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原来主导国际秩序的国家与新兴国家的矛盾具有结构性特征,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仍将十分激烈,变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步履维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守成大国既希望分享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机遇,期待新兴大国分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又企图阻止新兴大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维系自身绝对优势地位。联合国宪章宗旨蕴含的公平秩序要战胜“以实力出发”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带来的“中心-边缘”格局根深蒂固。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开拓的世界市场,“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东方的觉醒和社会主义运动冲破了这一网罗,但资产阶级竭力通过把控金融资本和科学技术的垄断优势固化这一格局。目前,世界历史主导的制度范式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力量仍将是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格局中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曲折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增无减。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失能引发矛盾转移和问题外溢。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零边际成本效应,国际垄断巨头得以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主导资源的全球配置,在效率的名义下收割超额利润,而将公平问题留给国内无能为力的政府和两手空空的民众。这一“中心-边缘”格局的内部化过程不仅加剧了国内阶级冲突,也分化了全球工人阶级,成为培育反全球化和民粹主义的肥沃土壤。分配失衡导致政治动荡、排外主义趋势不断强化。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极右翼政党在阿根廷、荷兰、德国、瑞士等国席卷的席位明白无误地呈现出历史的弯折逆流。
二、洞察历史的大趋势
在这个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悲观情绪正在蔓延。西方的知识分子哀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已经崩塌;俄罗斯知名国际问题专家判定当前的危机是长期的、慢性的,目前看不到结束的曙光。此刻,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在风险与挑战中看到机遇与希望,看到人类前途的光明,看到“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始终是硬道理”,显得尤为意义重大。
全球经济一体化依然是人心所向。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优势互补、技术传播,是人类合作交往的扩大,它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为我们的时代赋予人人免于匮乏的经济可能。这些都是经济一体化的内在驱动力,能够带领人类合作的脚步跨越山海,穿墙破垒。2017年特朗普对华发动贸易争端以来,中美贸易额不降反升,2022年创下近760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可为明证。
世界政治多极化仍然是大势所趋。世界走出“冷战”阴影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一超”与“多强”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没有任何国家或小团体能够独自掌控世界格局,更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立面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各国必然相互依存,必须休戚与共。当前,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出现变革和松动迹象,世界政治民主化、多极化的潮流不可阻挡。
交流互鉴、美美与共是不同文明和平相处的唯一出路。马克思指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近现代以来,由于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人类历史已经由分散的民族史转变为一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遇相处的世界历史。这一过程虽然不乏摩擦、冲突乃至战争,但人类的智慧正应表现在能从过往的历史中汲取教训,找到和平共处、和合共生、和衷共济之道。“911”事件以来,文明冲突论喧嚣一时,但其本质不过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不良预言。中国在2023年促成沙特阿拉伯与伊朗握手言和,充分说明文明间的相处有着另一个方向的光明前景。
三、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展望未来,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这是我们党在洞察历史大趋势,把握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性、差异性、阶段性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体现了深厚的历史自信、积极主动的历史自觉与大无畏的历史担当。
深厚的历史自信,来自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而取得累累硕果的历程,更来自新时代以来党的对外工作取得的涵盖理论与实践、形象与内涵、全球治理与国际关系、全局部署与细部刻划、平台建设与制度创新各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来自新时代外交战略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提供的战略和政策空间。展望未来,只要发扬好会议总结的新时代外交六个方面的宝贵经验,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道义感召力必将不断增强,必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积极主动的历史自觉,来自我们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运用于全球舞台,相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设想、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反映全人类共同需要,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我们党推动共建的“一带一路”,将更广泛的地区和人口带入普惠包容的全球化进程,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
大无畏的历史担当,就是要“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继续以天下为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会议指出,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重大挑战,我们要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要坚持自信自立、开放包容、公道正义、合作共赢;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更加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这指明了我国外事工作努力的方向、原则和方法,体现了我们党对开放合作的坚定信念、公平正义的价值旨归、知行合一的行动自觉和造福于民的使命担当,必将在这个动荡变革的世界历史时刻,为增进人类的和平、繁荣与幸福带来一份可观的确定性!
作者简介:应琛,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在《国际问题研究》《浙江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约20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出版专著1部,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其他课题5项,在研省部级课题1项。
课题信息: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与大同追求”(项目号22LLXC13YB)研究成果
转自“之江策”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