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里乡宿,为何能够“火”出圈?

发布时间:2024-01-18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回望过去一年,随着旅游热潮再度“扬帆起航”,乡村旅游也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据某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双节”等法定节假日,“浙”里乡宿订单同比往年大幅增长。特别是2023年夏天,“浙”里乡宿成为许多人暑期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热门选择,各大旅游预订平台的民宿订单量实现八周连续增长,不少在社交媒体上小有名气的乡间民宿每逢周末、节假日就满房“爆仓”,价格也比平时翻了一番。许多有意前往乡村,开启特色民宿之旅的游客们不得不选择提前预定,甚至因“排不上号”而调整出行计划,错峰出行。

停不下的乡村民宿“热”,挡不住的旅游热情。“浙”里的乡间民宿到底为何能够“火”出圈?

01

浙江的乡村民宿热,并非起于朝夕之间。

漫漫假期,休闲娱乐好时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点亮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也成为许多人的休闲娱乐方式。在工作和生活之余,不少人趁着假期,让忙碌的步伐停一停,在山海间寻觅美景,与传统文化撞个满怀,短暂地忘却生活的烦恼;许多家庭也会借着暑期的空当,带上孩子踏出家门,去打卡中国的名山大川、人文古迹,或是走入山水田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来一场有趣的亲子之旅。

2023年,浙江旅游市场的表现尤为“抢眼”。据某旅游平台发布的《2023暑期出游趋势报告》显示,随着学生客群和亲子客群的全面回归,暑期旅游市场多面开花,避暑游、研学游、海滨游热度居高不下,杭州、台州等浙江多城市成为全国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旅游纵深发展。

近年来,浙江乡村文旅发展态势如火如荼,乡村旅游往纵深发展。

2003年以来,全省文化和旅游部门认真贯彻相关决策部署,以“万村景区化”结出“千万工程”硕果,以“旅游+”推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村庄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个“面目一新”的美丽乡村。目前,全省共创成A级旅游景区村一万多个,无数“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大美村庄如点点繁星,次第绽放在广袤的浙江大地上。此外,更多城市文旅创意被引入乡村,为传统农村生活注入“新活力”,历史街区、水乡古镇在乡村市集、音乐节的加持下“蝶变”新生,不断推进乡村文旅建设的“现代化”。

乡村环境更美了,农村生活更丰富了,“浙”里乡村旧貌换新颜,“诱惑”着一批又一批从城市“逃离”的人们前来度假。

民宿旅游,承载着现代人的诗与远方。

住特色民居,品当地美食,在茶余饭后与民宿老板畅谈聊天,在闲暇之余走进乡村体验最地道的田园生活……当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寻觅到一处理想的乌托邦,得以泡一壶茶、慢品悠闲生活,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内心的焦虑与喧嚣“静下来”。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瞄定”民宿,让旅游的脚踏入乡村,民宿发展迅速且热度不减,成为现代人旅行出游的打卡点之一。

风吹草木绿,头枕月光眠。走进小小民宿,推开的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田园世界,更是人们心之所向的“诗与院方”。乡间民宿“一票难求”的现象反映出现代人对民宿的热衷与追求,更折射出当代人对乡村慢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02

踏着旅游经济的热潮,“浙”里乡宿立足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依仗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在暑期成为热门目的地正是必然。

美丽乡村,“看不尽”的诗画浙江。

高山、海岛、水乡、田园……浙江优越的地理环境构成乡村丰富多样的美丽图景,也为乡村民宿提供了多元化的场景选择。

走进“浙”里乡宿,能欣赏到秀美的山林风光。莫干山、天台山、雁荡山……浙江的山满眼苍翠,许多民宿依山而建、傍山而居,推门是绿意,开窗揽烟云,游客入住其间,可尽享清新空气,听鸟叫虫鸣。走进“浙”里乡宿,也能欣赏到浓郁的海岛风情,在宁海、舟山等地,许多精品民宿多沿崖壁而建,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推开窗户就可以远眺连绵的海岸线,走出民宿便能漫步浅滩、戏水玩沙。

依仗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浙江的乡村民宿可以背靠绿水青山,毗邻乡土田园,也可以赏海天胜景,淘一湾碧波荡漾。山灵水秀的诗意吸引来八方来客、四海宾朋,许多人走进乡间民宿,实现览胜赏景与旅游度假的“两不误”。

品质“加冠”,“道不尽”的全新体验。

在打造精品民宿上,作为全省民宿建设示范县之一的德清县敢闯敢干,敢为人先。近年来,德清县起草民宿培育方案,搭建文化遗产与民宿交流合作的平台,广纳各方建议,以“绣花功夫”推进民宿环境全面优化。短短几年之内,培育了30家文化(非遗)主题民宿,打造了100家各具特色的乡村风情民宿,培养出一批批优质的民宿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仅通过乡村民宿的品质建设给予游客更加温情体贴、细致入微的全新体验,也让“为了一张床,恋上一个村”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德清县的乡村民宿的精品化建设并非个案。2022年,浙江省年度等级民宿和文化主题(非遗)民宿评定结果与浙江省首批“浙韵千宿”培育名单相继出炉,在浙江省的全力打造之下,一批批以农为本、以乡为韵,走特色化、精品化、融合化发展路子的优质民宿在乡村的原野上落地生花,“吸睛”又“吸金”。

文化“加持”,“赏不完”的精彩“浙”韵。

浙江的乡村民宿不止于“宿”,更是一处呈现历史与文艺的生活空间。

浙江许多民宿在选址、设计、装修、布局、命名中,都以巧思巧构融入了当地传统文化的韵味,流露出民宿主人对乡村风土人情的深厚热爱。在浙江,还有几家民宿直接以非遗产业作为民宿的亮点。绍兴的某家民宿因黄酒元素而远近闻名,游客们在民宿中品尝黄酒,了解历史,体验老绍兴黄酒酿制的非遗技艺,别有一番意趣。衢州的某家民宿隐匿在九华的竹林和大山深处,不少对中华本草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不远千里“循着香”、“觅着味”前来,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体验制作本草护肤品、中药保健蜜丸等本草制品。

此外,住在民宿,行在乡村,村子里各式民俗活动又为全国各地的游客近距离了解浙江风情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今天夏天,普陀桃花镇的第六届桃花会民间民俗大巡游活动如约而至,舞龙舞狮、抬阁耍杂、秧歌腰鼓……特色民俗活动不仅引来了附近的村民,也唤来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03

一地一风景,一宿一风情。“浙”里乡宿,俨然成为“具有乡村生活的微缩、人文情怀的归宿、风格各异的主题等特点的微型旅居、度假目的地,给人宿于乡村、隐于田园、归于慢生活的体验”。

想要长久地发挥乡村民宿的“黏性”,将“客流”转化为“客留”,让民宿的“出圈”完成乡村的“破圈”,“浙”里乡宿还应朝着以下三个方向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1、规范化

乡村民宿的规范化建设,需要各方群策群力,形成合力,让“浙”里乡宿成为具有浙江标识度的文旅“金名片”。

完善评价标准,保证服务质量。作为主导力量,政府要根据地方乡村民宿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台民宿行业发展标准,除对卫生和服务质量、建筑和设施设备提出要求,也要突出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行业规范。明晰各项评选打分制度,对民宿的规范建设、标准划分提供较为全面、细致的参考。

创新经营理念,变革服务方式。作为经营主体,民宿自身也要恪守行业规范,不断在自我勉励中完善服务细节、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在热潮过后引来“回头客”。同时,也可以引入民宿管家等专业运营人员为民宿的发展“保驾护航”,或是借助科技的力量,应用智能产品,改善民宿环境,打造民宿新亮点。

2、规模化

业态融合,产业集群。浙江的部分村庄已经有意识地引入“镇+村+运营公司”等建设模式,从整村运营的角度将村庄打造成一个个集旅游项目开发、研学营地、山水观光休憩与乡居生活等业态于一体的文旅“大环境”,在统筹推进中带动民宿业的协调发展。同时,乡村也可以引入创意市集、艺术展览、音乐节等新兴文旅活动,让以精品民宿为载体的乡村旅游赶上当代人的娱乐潮流。

建立联盟,抱团发展。地方性的民宿协会、联盟组织可以通过整合乡村民宿产业资源,提高组织内民宿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能让不同层次的民宿共享发展红利,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合理分配利益的“大蛋糕”。大协会带动起“小作坊”,促进区域内民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图源:临安文旅发布

3、品牌化

乡村民宿作为一种“非标准化产物”,凭借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活美学而“突出重围”。民宿的品牌化,要最大限度地融合地域民风、民情和历史文化。

浙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中以经济富庶,人才辈出,文化鼎盛而闻名,浙江乡村也处处都有鲜明的历史文化印记。丽水、仙居、平阳等地自然风光秀丽;绍兴、桐乡、宁海等文化名城特色民俗繁多;良渚文化遗址、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群记录着浙江文化的起源……依托历史文化,深挖在地资源,创新赋予灵魂,让浙江的乡村民宿始于民宿,又不止于民宿,让蕴蓄于美食家宴、非遗技艺、市集活动等物质与非物质载体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凝练出民宿独特的文化符号,打开民宿品牌。

在民宿品牌建设之路上,高端化也逐渐成为新潮流。“浙”里乡宿,可以在保留乡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年轻化的审美设计理念,加载舒适、便捷的现代服务功能,让乡间民宿吸引越来越多钟爱文艺、追求品质的人们前来休闲度假。

岁末回首,浙江泛起的乡村民宿热,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乡间民宿大隐隐于市,将悠闲与静谧一揽而尽,为现代人打造了一个隐居避世的理想之地。

乡村民宿的发展之路,不在当下,而在未来。要让“浙”里乡宿长远、恒久地焕发活力,让乡村民宿找到更浩瀚的“诗与远方”。

作者简介:

邵鹏,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全球传播、媒介记忆与媒体融合。

邓怡靖,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转自“之江策”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