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话词源断代集释》于日前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为2022年度温州市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重点资助出版项目,由包文朴主编。
《乐清话词源断代集释》字数达59万多字,是一本对乐清方言词语中的古词语进行追根溯源的专著,共收录乐清方言常见的4380多例词语,分成先秦(上古)、汉魏晋南北朝(近古)、隋唐宋(中古)、元明清(近代)4个历史层次,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乐清话属温州方言,温州方言是偏于浙江省东南部人群使用的语言,它的系属早年认为是附属于闽语;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认为是附属于吴语。根据温州话的语音系统与方言词汇、语法的基本特点,将温州话归属于汉语方言已成定论。生活在温州大地上的人群,根据历史记载是属于瓯越族,说的是瓯越语。但是,由于缺乏历史资料和语言文字的依据,瓯越语不像汉语有甲骨文和历史著作为依托,可以有根有据地将语言发展的脉络说明清楚。而温州方言,历史上除了南宋时期温州“九山学会”的南戏《张协状元》、永嘉人戴侗的《六书故》以及宋《四灵诗集》等作品中出现跟现代温州话特点相同的词语外,并没有其他著作可以证明。因此,想要说清楚温州话的发展演变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经过反复考虑,唯一方法就是立足现代温州话语言和语音的事实,往上溯源,力图求得能从大体上说清楚一些问题成为上策。
作者通过对词语源头的集释,以今印古,探寻乐清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证明了乐清方言是从瓯越语脱胎换骨逐步演变成为汉语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个分支。同时用乐清方言的语言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乐清方言是众多的汉语方言中保留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古词语最多的一种方言,并且经过两千年的逐步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自己特殊风格的优秀方言。
据悉,2016年年初,包文朴开始着手《乐清话词源断代集释》的研究和撰写工作,2019年形成初步成果,2020年被温州市社科联立为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温州学)研究重点课题,2022年被列为温州市社科出版资助项目,并于2023年10月出版。
(乐清市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