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29日,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约会当代诗路山水”的少年们,将沿着古人足迹、今人拓展,踏上浙江的山水诗路,领略浙江秀丽山水、诗风诗韵。
首站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天台山。
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一脉天台山与水,半部中国全唐诗”。据统计,《全唐诗》2200多名诗人中,走过“浙东唐诗之路”的有451人,占五分之一。何况,在历代对天台山唐诗之路的研究中发现,天台山琼台景区至今尚留存有宝贵的唐诗石刻,这在全省都屈指可数。
诗路的文字开篇,便从天台道来;诗路的足下实践,亦从天台而起。
诗词少年游诗路、学传统、品文化 四大导师现场挥斥方遒
自3年前浙江省社科联、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推出“文化寻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报道以来,吸引了全省青少年的目光,他们关注“约会古今大先生”“约会千年古村落”“约会江南经典老行当”“约会古今名门家训”等前后四季的文字报道,了解了浙江的文脉与文化。他们通过参加浙江少年诗词大会,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与底韵。
因文化寻根活动而兴起的浙学少年团,就这样渐渐壮大。
这次,巡游浙东唐诗之路天台山的孩子们,主要来自浙江少年诗词大会的优胜者,他们有熟背唐诗三百首的一等奖获得者,有拿下优胜奖的小学二年级学生,还有文化寻根活动的“铁粉”,长期以来关注我们的系列报道,并积极投稿,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首站带领孩子们边走边学的导师阵容强大。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唐诗之路专业研究者何善蒙,参与了浙江文化工程研究,著有《隐逸诗人——寒山传》《台州唐诗考辨》等书,还是和合文化的研究者。唐诗之路上重要的中华文化现象——和合文化正是发祥于天台,天台山也被视作中华和合文化圣地。关于和合文化的讲解与剖析,也是这次活动中为同学们准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专注于研究与保护摩崖石刻的文化学者陈洁和奚珣强经常翻山越岭,对照古籍找出那些湮没在历史深处的摩崖石刻,比如对《两浙金石志》中曾记载的唐代“源少良等神尼舍利塔题名”题刻的重新发现。如今,他们正在参与天台琼台瀑布大景区中摩崖石刻的保护与研究,我们所说的唐诗石刻正处于这片区域。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博士孙雅洁则将以研究者与学习者的身份,与同学们同走诗路。
题刻、隋梅、和合文化、非遗技艺 四大看点充盈天台诗路行
天台山这么大,浙东唐诗之路内容这么丰富,浙学少年团的同学们重点看什么呢?
为天台山写过诗的唐朝诗人很多,但在历经1500年历史沧桑后,在这里能留下墨宝和痕迹的则十分罕见。
在琼台大瀑布景区,琼台崖谷的顶端刻有明确系唐代年款的楷书摩崖:唐元和十四年岁在已亥中书甲子之期。这里刻的就是曾任过台州刺史的柳泌写的《题琼台》:“题琼台。总仙刺史柳泌。崖壁盘空天路迥,白云行尽到琼台。洞门籍籍阴官闭,金阙瞳瞳日殿开。”
此诗与《全唐诗》著录者有三字不同:“迥”作“回”,“到”作“见”,“宫”作“云”。此刻早在南宋时就被著录于陈思所编的《宝刻从编》一书中。我国文物界老前辈、文博界泰斗谢辰生第一次见到这件摩崖拓片的时候,已近百岁高龄。先生当时特别兴奋,说道:“这件东西是《全唐诗》稿啊!《全唐诗》这么多首诗,只有这件东西是以实物的形式留下来,而且是唐人在本朝留刻的,很珍贵,这是目前唯一的标本,要好好保护起来。”
这么珍贵的东西,同学们在这次唐诗之路的研学活动中便能一饱眼福,开学后足以成为自傲的谈资。
另一处重点参观的地点是国清寺。提起国清寺,大家会想到寺前的隋梅,它可是比唐朝更早的存在,每年冬春季,国清寺里盛放的梅花、黄的墙、黑的瓦,会成为许多人的手机屏保。
而和合文化的起源者,寒山与拾得,正与国清寺有密切关系。在寒山苦修于天台山寒岩之时,拾得也正在国清寺出家。正是在国清寺,两人相遇相识,之后便有了著名的《寒山问拾得》,谈论彼此对佛理的认识,对处世的心得,对自我修行的追求。它所反映出的,正是和合文化的精髓,即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与因子。
在天台和合博物馆,除了和合传说,同学们还能感受到更多的民俗文化,比如已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根藤”制作技艺等。
浙东唐诗之路浙学少年团首期寻访路线
主题:感受当下·梦回唐朝
时间:8月28日~29日
路线:赤城山(天台山赋、掷地金声典故)、国清寺(寒山拾得故事)、大瀑布景区、琼台仙谷景区、和合文化馆
来源:潮新闻 202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