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杭州亚运会即将隆重开幕,作为南宋都城,在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举办如此盛大的体育盛会,可谓古今交融,相得益彰。因为中国历史上竞技体育运动的赛事规范化和职业化就起源于宋代,蹴鞠、马球、相扑、捶丸等都是风靡大宋的体育项目。
尤其是宋人捶丸,经常出现在各类古装剧中,可以说是老少咸宜的一项运动。捶丸由唐代马球比赛演化而来。马球是马背上的竞技运动,两队骑士,马背上挥杆控球,以将球打进对方球门为胜出。对抗性极强,对场地、运动人群的限制也比较多。宋人对赛制进行了拓展和转化。参赛队员无需骑马,改为地面步行,两队依次击球,球门也改为球穴,以捶杆击球入穴为胜,类似于今天的高尔夫球。因此称为“步击”、“捶丸”。
宋徽宗赵佶非常热衷此项运动,举国挑选高手,建立训练营,还亲自下场参赛。于是“捶丸”成为风靡全宋的运动,民间还成立了专门的“社团”,通过俱乐部赛制来进行比赛,还出现了专门的学术书籍。宋末元初期的宁志斋就出版了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此书堪称“中国古代高尔夫入门指南”。在《丸经》集序有载 “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
由于帝王的喜爱和推崇,捶丸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球类运动,女子、儿童也经常参与。宋代文献《过庭录》记载了一个故事:北宋官员滕元发幼时“爱击角球”,他大名鼎鼎的外公范仲淹对其“每戒之不听”,发火了,让人拿铁锤将球打碎,碎渣四溅。文中的“击角球”,就是少儿版的捶丸。小朋友体力有限,击球的长杆改为短棒,并以牛角制球,滚动更加可控,更加耐玩。
陈万里在《陶枕》中收录了绘有儿童捶丸图的陶枕,南宋画家苏汉臣在《蕉阴击球图》绘制了两个小娃比赛的场景,小儿持小仗击丸,伏地瞄准,形象生动有趣,家长一旁观赛,津津有味。这些都是当时捶丸活动盛行的有力佐证。
根据《丸经》记载“捶丸”的赛制可以组队,也可以单挑。如果组队,根据参加的人数有不同的叫法,超过十人的叫“大会”,七八人的叫“中会”,少至五六人的叫“小会”,三四人的叫“一朋”,只有两个人玩,称为“单对”。
宋人捶丸对场地的选择也十分讲究,须选择有山有水有绿植的地方。捶丸所用的球会刻有不同的花纹,代表不同的规则。材质上除了用角骨制作外,还有一些球是用木头或玛瑙制成,鸡蛋大小,与今天的高尔夫球类似。比赛时,奉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要求做到“失利不嗔,得隽不逞”。
如今,捶丸运动已淡出我们日常生活,但作为中华民族古代传统体育中的重要项目,捶丸游戏对中国古代体育乃至世界体育史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