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批准号:18BZZ075
所在学科:政治学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陈宝胜(温州大学、浙江大学)
进行时间:2018.07-2023.07
最终成果: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研究:技术治理的视阈
代表性论文:
1.《邻避冲突治理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8期。
2.《邻比冲突治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一个理论框架》,《学海》,2022年第1期。
02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项目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对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相关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命题作出本土化重构的基础上,构建技术治理基础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技术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从历史与时代交互、现实与网络互动、行动与能力博弈三个维度,系统考察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生成的宏观脉络、中观逻辑、微观动力,进而建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有效性评价模型,通过若干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发生发展过程的实证考察,分析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应用图景及其治理绩效,提出技术治理视阈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机制优化路径,文献研究扎实、研究方法科学、实证研究资料翔实,论证严谨,研究选题、视角、方法和结论均具有一定创新性。
1.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基本理论反思与重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指邻避设施设址导致周边居民反对、激化形成的群体性事件。邻避设施是指对一定区域整体存在某种公共效用,但潜在负外部性影响却集中于周边社区,需要周边居民额外承担某种负外部性成本,因而遭到周边居民反对的设施。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极大唤醒了世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人们开始审视各种现代工业技术设施,关注其对周边环境、居民生活、身体健康、生命财产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负外部性影响。在此背景下,公民反对各种邻避设施设址的事件迅速增加。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反对在“我家后院”(My Backyard)建设和运营各种邻避设施的邻避型群体事件越演越烈。开展邻避型群体系事件及其治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邻比冲突及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大致经历了发展冲动下的非理性迎臂现象阶段(1949-1983)、噪音刺激下的邻比冲突萌芽阶段(1984-1989)、环保意识兴起后的邻比冲突形成阶段(1990-2006)、综合因素作用下的邻比冲突爆发阶段(2007-2012)以及近年邻避型群体性事件逐渐“销声匿迹”五个阶段。
2.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视角与技术治理理论框架。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理论研究将邻避型群体性事件视作自私自利的、非理性的情绪化反应。环境伦理学视角的理论研究认为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是公民争取自身生存环境平等权的环境正义运动。公共政策学视角的理论研究认为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是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共利益悖论。非理性的情绪化反应、环境正义运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共利益悖论,是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研究的三个主要理论视角,对分析邻避型群体系事件的本质和治理都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技术治理是以技术为主体实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范式。作为“软科学”的治理技术同样属于技术概念的内在范畴。技术治理是包括治理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辩证统一体。从治理技术单一应用于国家治理、科学主要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领域、自发服务于国家治理的传统人治时代,到治理技术极大发展、科学技术初步自觉应用于国家治理、服务于治理技术的现代法治时代,再走向治理技术、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互相促进,作为一种全新国家治理范式的技术治理已经来临。以技术治理为理论视角,从历史与时代交互、现实与网络互动、行动与能力博弈三个维度,对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更为深刻而全面地把握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
3.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生成的宏观脉络、中观逻辑与微观动力。以技术治理理论为分析视角,深入考察了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生成的“三维交感”式成因,有助于深刻理解邻避型群体系事件生成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首先,科学技术发展通过提升公民的风险感知能力和提供开展邻比抗争所需的知识武器,为公民邻比抗争行动插上知识动力翅膀。公民权利意识不觉醒则缺乏邻比抗争行动的主体基础,缺乏民主政治的鼓励或者默许也就没有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生成的政治空间。技术治理视阈的历史与时代交互形成的技术发展、权利意识、民主政治空间,是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生成的宏观脉络。其次,治理技术的传统与落后导致现实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呈现单一的线性发展模式。网络空间技术和网络治理技术不完善,使互联网话语呈现为自下而上的舆论传播技术与自上而下的舆情控制与引导技术竞争的角力场。现实事件线性发展与网络舆情多维演化之间呈现为双向激发、增强、抑制的互动过程,是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生成的中观逻辑。再次,技术治理赋能和塑造了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行动空间和行动能力,为多元利益主体参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过程提供了利益动力、行动能力,可以解释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发生发生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微观动力。
4.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与治理绩效的理论框架建构与实证考察。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将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和公平性(equality)作为评价公共部门绩效的基本标准。借鉴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有效性评价的“4e”理论分析框架,认为成本、效率、效果、环境正义是评价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有效性的关键指标。对典型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开展实证研究发现,以地方政府是垄断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权力的单一主体,根据公民邻避抗争强度和舆情信息压力强度等现实情境,被动确定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实时政策目标,并采用隐蔽决策、格式化的定性策略和信息控制工具、递阶强制性政策工具使用机制的“政府强制型治理模式”,构成我国主要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党的领导为三重底线的“底线治理型政府”是形塑我国地方政府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行为选择和治理机制应用的基本逻辑。政府强制型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使用面临治理成本高昂,决策执行效率较高,设施设址成功率较低,公民参与性、回应性和公正性不足,环境正义伦理缺失等诸多问题。
5.递阶类型化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使用的理论构想。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下,现代民主和参与合作诸理论为创新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提供了理论资源,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都表明创新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使用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必需有效确定邻避设施设址中的公共利益悖论问题的处置原则,从严界定邻避设施负外部性影响,并在正视可能存在的环境正义伦理问题的基础上,重视公民参与和补偿机制对促进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的价值。按照统筹均衡多元利益主体利益、坚持环境正义伦理、动态平衡的稳定观、危害降低和协作保护、法治精神和公共精神相互融合的基本原则,本研究从技术治理视角,尝试从理论上构建多元协作行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和递阶类型化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使用模型。所谓递阶类型化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使用模型是指政府在邻比冲突治理中,积极发挥多元利益主体和社会力量的治理主体作用,统筹兼顾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通过递阶类型化的治理机制调动多元主体参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积极性和协作意识,实现科学技术和治理技术双向发力、融合运用,以科学技术消解邻避设施技术应用的负外部性影响,以治理技术增强科学技术应用效果、促进邻避型群体系事件治理技术使用效能,增强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意愿,以实现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治理模式。
(二)重要观点
1.邻避设施是对一定区域整体存在某种公共效用,但潜在负外部性影响却集中于设施周边社区,需要周边社区承担设施设址的负外部性成本,可能遭到周边居民反对的设施。邻避设施不仅局限于公共设施,企业设施、家庭设施等都可能成为邻比抗争的对象。
2.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源于邻避设施设址,是邻避设施设址导致周边居民反对、激化形成的群体性事件。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是邻比冲突的激化形式,其实际参与者主要是设施设址周边地区居民,因而仍然是人民内部矛盾。
3.从初入电子化时期用于社会治安管理的“电子监控”,到互联网兴起后促进社区治理的综合性“智慧安防”,再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开展智慧城市治理的“城市大脑”和“整体智治”,以及新冠疫情以来的健康码、疫情风险人群追踪等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综合性应用,新兴科学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场景已经从单一、低端、交互性较低的工具性应用,走向综合、高端、交互性显著增强的系统集成性融合治理,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国家技术治理范式。
4.技术治理指的是以技术为主体实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治理范式。技术治理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人类管理实践发展史本质上就是技术治理发展史,只是到新兴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国家与社会治理中才愈益突显。与科学技术在国家与社会治理领域中的使用相对应,基于科层制、科学管理原理基础上的现代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方法等“治理技术”,都是作为“软科学”的技术治理的重要表现。
5.以技术治理为理论视角,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是历史与时代交互、网络与现实互动、行动与能力博弈“三维交感”的结果。
6.治理机制使用成本(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和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的“4E”应该是评价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有效性的关键指标。
7.政府强制型治理模式是我国地方政府常用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使用模式,底线治理型政府是形塑我国地方政府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选择的基本行为逻辑。
8.从政府强制走向递阶强制应该是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选择。
03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是对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相关基础理论命题作出本土化重构。二是建构了技术治理基本理论。三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四系统考察了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与治理绩效,提出优化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的理论构想。
04项目负责人简介
陈宝胜,管理学博士、博士后,历任温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温州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现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政治文明形态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马工程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各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