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温州王十朋研究会与文成周必大研究会走亲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8-06

|

来源:温州市社科联

浏览:

2023年7月15日,应文成周必大研究会盛情邀请,温州王十朋研究会专家学者一行13人,在常务副会长王文碎和党支部书记姜荣华率领下,赴文成县大峃镇考察交流。本次活动受到原中共文成县委常委、文成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潘玉花、大峃镇党委委员兼文联主席蔡芳芳、文成县作家协会主席周玉潭、大峃镇侨联常务副主席周洪春、周必大研究会会长周琰等热烈欢迎。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樟台村周必大纪念堂、中堡村周必大墓、屿根村周必大纪念馆,并在屿根文化礼堂举行了座谈会。双方会长、书记和秘书长各自介绍了本会基本情况等,大家共同探讨交流了历史名人研究会工作经验及如何发挥党组织在研究会中的作用。

夏日炎炎,草木盛盛。为落实温州市社科联第七次代表大会有关精神和倡议,温州王十朋研究会一行驱车赶赴文成走亲交流。上午八点半,刚一出高速路口来到樟台村口,一行人就受到了文成周必大研究会的夹道欢迎,欢迎仪式简单古朴,让人倍感亲切,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之后,参访团一行在周必大二十八世孙、周必大研究会会长周琰及会员的陪同下,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周必大纪念堂、拜谒了中堡村周必大墓并到访屿根村周必大纪念馆。

紧接着,双方交流人员一起来到屿根文化礼堂。据大峃镇党委委员兼文联主席蔡芳芳介绍,屿根宋韵文化礼堂的打造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省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打造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的重要举措。大峃镇围绕“宋韵文化”的代表人物——周必大为中心打造了周必大展示馆、洪道文化讲堂、平园书画室、宋韵文化打卡点等功能室,并通过开展宋韵主题系列活动,弘扬宋韵文化,传承宋韵风雅。

在屿根文化礼堂,王十朋研究会与周必大研究会会员及相关负责同志进行了热烈、深入的友好交流,共同探讨历史名人研究会工作经验以及研究会的党建工作。交流会伊始,举行了简短的赠送仪式,王十朋研究会向周必大研究会赠送25册王十朋研究书籍和书法楹联及书法作品。然后,大峃镇党委委员兼文联主席蔡芳芳致欢迎词。她代表大峃镇党委、政府向出席活动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大峃文化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之后,蔡主席简要介绍了屿根宋韵文化礼堂的建设情况以及作为“宋韵文化”代表人物的周必大和王十朋文学作品的创作及二人之间诗词唱和与交往,最后,她表示希望两个协会能以宋韵文化为依托,多多联系,相互交流,挖掘更多历史名人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收集更多的史料,为进一步弘扬宋韵文化,传承宋韵风雅努力工作。

之后,温州王十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文碎介绍了王十朋研究会的创建和发展历程,并对学会搞好研究和出版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温州王十朋研究会是由《王十朋传》作者、创始会长王祝光、现任会长王雪丽父女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筹建,1996年在温州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当时有会员二百余名,其中全国名家数十人。研究会成立之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出版了15部著作,印发书籍46000册,举办了王十朋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王祝光会长提出创建王十朋纪念馆并由王新棋先生累计筹资2000万历时28年建成对外开放。对于研究出版工作,王文碎副会长指出研究会的主旨就是搞学术研究,这个大方向必须坚持,另外要明确出版学术著作的目的,正确对待学术著作出版发行工作中的困难,走创收发展的必由之路。

温州王十朋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姜荣华就如何发挥党组织在研究会中的作用分享了经验。他提出,要在实践过程中,找到党建工作和研究会学术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方法,党建工作不仅对党员和党组织,而且对会员和研究会组织都能起到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作用。关于党建内容,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头脑,提高研究会里面党员素质,这是党建的前提。其次强调以党建促会建,把推动研究会各项工作作为党建的目标,把党建主题融入到学术研究、论坛、沙龙、讲座等各类活动中去,增强党建引领,促进学术研究提升。

温州王十朋研究会秘书长王挽澜就研究会的机构设置、成立宗旨、业务范围及打造“南宋大贤”王十朋文化IP的意义价值和具体行动作了简要介绍。

周必大研究会会长周琰首先对温州王十朋研究会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和感谢。接着,他介绍了文成县周必大研究会成立情况。就如何做好宋韵文化的挖掘、弘扬、传承工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此外,他还特别表达了三个感恩。一感恩老祖宗,为子孙树立了爱国爱民的好榜样;二感恩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浙江省委强调“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并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温州市委提出“永嘉学派是当代温州人精神的思想源泉”。他还特别提到感谢中共文成县委宣传部、大学镇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屿根文化礼堂,使得广大会员和民众有了传承、弘扬宋韵文化的载体。三感恩所有关心支持周必大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教授及社会各界人士。

周必大研究会副秘书长翁仞袍详细介绍了南宋名相周必大的生平事迹。周必大是文成周氏一世祖,他一生官运亨通,历经四朝,励精图治,重视民生,为当时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作出了卓越贡献。纵观周必大的宦海生涯,无论是早先的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监察御史,还是后来的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一直以国事为己任,以敢谏善谏勤谏著称。周必大立朝刚正、遇事不阿,有两次因朝廷用人不当,他都行使了封驳之权,并因此或辞官或罢官,他秉持一颗公心,始终泰然处之。晚年周必大回到了家乡,他安于平淡,开辟田园数亩,“郊居三池皆种莲”。除了建三忠堂之外,他还刊刻了《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使欧阳修的文章得到更完整的保存,这一定本被历代奉为私家刻书的典范。七十九岁的周必大寿终正寝,宁宗命人为周必大撰写碑铭,并以篆体书写碑额“忠文耆德之碑”。“忠文耆德”这几个字是对周必大一生最好的总结。

文成县作家协会主席周玉谭、周必大研究会理事沈学斌先生、周必大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黄金权先生分别作了发言,就周必大文化挖掘、宋韵文化及传承、研究会活动开展等作了分享。

最后,受邀参加本次活动的周必大三十世孙媳妇,原中共文成县委常委、文成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潘玉花做了发言。她对研究会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虚心学习,王十朋是温州地区南宋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周必大是南宋历史上的丞相,大家要多向他们学习。二、挖掘研究,温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众多,除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之外,民间社团、研究会也要重视挖掘和研究历史文化和历史名人,传承宋韵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为民族复兴作贡献。三、互相交流,两个研究会要常联系,多走动,互相交流学习,既增进王氏、周氏的友谊,又不断提高研究会的内涵,除此之外,周必大研究会还要同其他研究会加强联谊交流,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尤其要加强研究会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研究会的水平和影响力。

王十朋是温州地区南宋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是一位循吏。周必大是南宋名相。两个人工作上是同事,生活中是良师益友。明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船山遗书》第6卷称 : “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杨万里之流,亦铮铮表见,则抑文雅之容,足以缘饰治平而止”。另外据史载,王氏与周氏还是姻亲关系,周必大的外公是王靓,周必大的岳父是王葆。此次温州王十朋研究会与文成周必大研究会的友好交流和走亲活动可谓“八百年后,再续前缘”,相信定能促进双方研究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温州“宋韵瓯风”文化建设,彰显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化自信。


(温州市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