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朝的七夕

发布时间:2023-08-23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这是一个因牛郎织女的传说逐渐演变而来的特色节日,又名“乞巧节”“女儿节”。在中国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大东篇中就有渊源:“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到了汉代,七夕演变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东汉应劭在《风俗通》就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七夕节可以说是古代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即便是春节,不少女子都未必能穿着新衣服去串门,家中一般使唤男子走亲访友,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那爱过节的宋代人,又是如何过这个节日的呢?

宋代的七夕仪式感满满,是一个非常盛大、隆重的节日。这天宋朝的姑娘们会拜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十分热闹。城中繁华地带还会设有专门的“乞巧市”,上至皇宫贵族,下至普通百姓,从七月初一就着手置办过节的物品了。据《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从七月初开始,乞巧市上就人潮涌动,节日氛围浓厚,尤其七夕的前三天,乞巧市上摩肩接踵,交通也堵塞了,人们只能步行前往,甚至进去后就身不由己,被人流裹挟直到夜里才能一起散去。爱买买买的宋朝人简直把七夕过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

乞巧市上的商品非常丰富,有用黄蜡制作的凫雁、鸳鸯、水鸟,称之为“水上浮”,也有用绿豆、赤豆、小麦等谷物制作的“生花盆”,还有南瓜雕、煎饼、糖面果等,好看之余还能食用。商贩们还会把各种新奇有趣的玩具放在七夕节上市。对于宋代的小朋友们来说,七夕完全就是一个欢快的儿童节。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一种叫做“磨喝乐”的玩偶了。这种玩偶事关七夕节女孩子们的压轴大戏“乞巧”仪式,它是女子比拼女红技艺的“模特”。

《梦粱录》记载:“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哺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七夕当天的晚上,城里所有的儿童和女子,不论年龄大小,贫富贵贱,都会沐浴打扮,换上漂亮的新衣,在开阔的庭院中,张灯结彩,摆放桌案,摆上精心妆扮的磨喝乐、以花瓜、酒炙、笔砚、针线为供品,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因此称为“乞巧”。

宋代乞巧仪式中有两个很特别的活动,一个是 “对月穿针”,用穿针的数量乞愿自己拥有和织女一样的织补好手艺。另一个则是“喜蛛应巧”。当天夜晚,女孩子们会捕捉小蜘蛛装在精心准备的小盒里,如果第二天打开发现蜘蛛结的网是圆正的,寓意乞巧成功,谓之“得巧”。

除了这些传统风俗,七夕当天还有“晒衣”“晒书”“点荷灯”等活动,男孩则要拜牛郎、拜魁星,祈祷顺顺利利、功名富贵。

南宋赵师侠在《鹊桥仙》一词中将这七夕之趣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尤其是最后一句“不知谁见女儿忙,谩多少,人间欢会”道出了宋代浪漫、热闹、全民皆乐的七夕。

回望七夕这一传统节日,我们看到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今随着时代变迁,七夕节被更多的青年男女认同,节日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来源: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