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果思维中没有哲学,记忆中没有历史,生活中没有诗意,人类社会文明将难以想象。
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民生工程,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成果,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够不断提高公众人文社科素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社科普及工作,专门就做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全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浙江省一以贯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重要论述,在社科普及领域推陈出新、久久为功。2021年,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推行公众人文素养提升计划。2022年,浙江省出台全国首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规定“每年五月的第三周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同年又出台《关于高水平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省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深入践行“真”“情”“实”“意”总要求,积极打造高水平社科普及平台。
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持续提升公众人文素养,浙江进行了积极探索,且看新时代社科普及的“浙八味”。
第一味:坚持立心铸魂,突出“思想味”
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浙江社科界一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充分发挥社科学者在研究阐释、理论创新和宣传宣讲党的重大理论成果上的引领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阐释、宣传和贯彻落实,让党的重大理论成果和风细雨般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浸润人民群众的心灵。比如,2021年省社科联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立足“红色根脉”,整合全省红色科普资源,联动省市县320家红色科普基地,成立红色科普基地联盟,多措并举宣讲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资源。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仙居县皤滩乡山下村签订党建联建协议,师生代表和村民们围坐在桐江书院科普基地 的百年苦楮树下,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八八战略”在身边宣讲。
第二味:坚持服务大局,突出“时代味”
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浙江省社科联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之声,高质量开展社科普及活动。比如,浙江省社科普及周的主题每年都不一样,但变化的主题中有一种“不变”,就是牢牢紧扣中心、把握时代脉动、服务中心工作。2021年是建党 100 周年,社科普及周以“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历史使命”为主题;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社科普及周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共富路”为主题;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当仁不让成为社科普及周的主题。
第三味:坚持提升素养,突出“人文味”
种下人文社科的种子可以静待花开。浙江省社科联始终坚持以普及人文社科知识、弘扬人文科学精神,提升我省公众人文社科素养为社科普及工作目标。2003、2013年,省社科联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全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面向全省公众,摸清了社科普及的家底、了解了社科普及的需求。对比两次调查结果也发现,我省的公众人文素养指标有明显提升。结合调查实情,及时优化社科普及内容,进行了公众人文素养的长效机制和有效途径探索,以更好呼应群众诉求。
第四味:坚持统筹协同,突出“合唱味”
联结的力量可以上接“天线”下接“地线”拓宽“边线”。浙江省社科联充分发挥“联谊联动联合”作用,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积极构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企业等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大科普工作格局。比如,今年为更好贯彻落实《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省社科联采取“1+10+X”形式举办社科普及周,以杭州为主会场、各市为分会场,组织全省社科力量共襄盛举 “合唱”科普大戏,实现了同步启动、现场直播,社会各界多部门、多单位共同参与,社科普及活动迎来了遍地开花、精彩不断、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五味:坚持精品意识,突出“特色味”
特色无可替代,值得匠心打造。浙江省社科联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全面实施科普品牌培育计划,切实将“人文大讲堂”“文化浙江·大讲堂”“社科普及周”“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等社科普及品牌,打造成具有广泛参与度和影响力的社科普及“金名片”。比如,2002年推出的“浙江人文大讲堂”汇聚了韩美林、王蒙、吴冠中等重磅嘉宾为百姓奉上近400场文化讲座,获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重要批示肯定;2018年“浙江人文大讲堂”转型升级,与浙江卫视公共新闻频道联合制播“文化浙江·大讲堂”,电视、网络共同推送,累计推出“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诗画浙江”“寻迹宋韵”等系列专题300余期,观看人数超3000余万人,让“文化浙江·大讲堂”突破时空界限,成为陪伴身边、服务日常的社科普及品牌活动。
第六味:坚持人民至上,突出“大众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浙江省社科联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顺应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鼓励社科工作者秉持初心、热心、匠心,不断自我革新、推陈创新,将传统文艺、非遗、戏曲、展演等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表演方式与当下社科普及主题内容相结合,为大众带来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科普盛宴,让社科普及更能打动人心、凝聚人心。比如,杭州市邀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何俊主持编撰《写给孩子的宋韵百讲》,从“宋人”“宋词”“宋苑”“宋画”四个主题,深入浅出地讲好宋韵故事,深受青少年的青睐。台州椒江区举行“‘古郡有约’非遗文化展演暨‘八八战略’主题宣讲”进文化礼堂活动,将文化展演和主题宣讲相融合,将历史文化与非遗体验相结合,为群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第七味: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生活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浙江省社科联力求社科普及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针对老百姓生活中面临的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进行社科普及,让社会科学走近百姓、惠及百姓,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里。比如,省级科普基地省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普及示范基地组织开展中医药大健康咨询及义诊活动,让群众获得有益的中医药健康管理建议,提升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浙江工业大学知识产权社科普及基地邀请法学专家在“社科普及周”现场服务市集中提供公益法律咨询,面对面详细解答群众日常生活遇到的邻里纠纷、经济纠纷、遗嘱继承纠纷等问题。
第八味:坚持与时俱进,突出“数智味”
数字化转型是一次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变革。浙江省社科联顺应媒体传播方式和渠道多元新趋势,以数智化、融合化、一体化为着力点,搭建多媒体传播平台,打造社科普及传播矩阵。比如,省社科联在浙里办、浙政钉发布“浙里社科普及” 云上科普平台,包括“浙里参观、浙里视听、浙里悦读、浙里志愿”等功能模块,各类沉浸式科普体验活动深受大众青睐。针对Z世代青年的“元宇宙”“二次元”等新偏好,推动社科普及数字化智能化,打造虚拟社科小博士“浙哲”,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动漫人物为社科普及代言。通过新媒体传播矩阵现场直播,省社科普及周启动仪式现场观众点击量连续两年超过1000万,30余家省级以上媒体相继报道,社科普及社会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
用社科普及点亮“灯火”、烧旺“薪火”,新时代持续做好“浙八味”,我们期待更有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传播力的社科普及在浙江开花结果。
作者: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