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2023中国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宁波论坛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浙江省社科联、宁波市社科联、宁波大学为指导单位,由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
论坛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宁波大学副校长汪浩瀚,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于法稳,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刘东,浙江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宁波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傅晓,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沈满洪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海洋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40多所高校院所、政府部门的100多位国内海洋生态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太平洋学报》《海洋开发与管理》《中国海洋经济》等海洋相关领域的期刊编辑与会。
汪浩瀚表示,宁波大学历来重视涉海学科与涉海研究的建设,相关研究涵盖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等领域并取得一定成果,此次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聚焦海洋生态经济问题,希望汇聚各方学者智慧,集聚政企校院等社科力量,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机遇。
于法稳强调,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是12个专业委员会中最年轻的专委会,工作却卓有成效,相关论坛围绕海洋生态经济发展中涉及的前沿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开展深入而广泛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探讨,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们能够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经济学人的智慧。
刘东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对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作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她表示,我们要提高战略思维充分认识经略海洋的重大意义,加强理论创新努力构建海洋经济知识体系,发挥智库优势扎实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聚焦新视野、落实新发展、打开新格局,为海洋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出更多智库声音。
傅晓强调,海洋强省建设需要海洋科学发展、海洋生态进步、海洋人才建设同步发力,需要地方智库的积极参与,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作为宁波唯一的省级重点智库,希望在全国同行的帮助和指导下,努力建设成为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并重的咨政平台、集聚国内外海洋专业人才的智力平台、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汇集全面信息的智慧平台和促进海洋经济文化交流的开放平台。
沈满洪强调,建设“美丽海洋”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相较于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海洋的公共物品属性更为明显,海洋生态经济发展面临更复杂的情况,难度也更大,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学界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从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智库实践、学科发展等方面为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论坛的两个特邀报告和八个主旨报告,既有立足于全局和战略高度,立意鲜明的系统研究,又有着眼于前沿领域,深入浅出的具体分析,既有围绕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探索,又有聚焦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度挖掘。
其中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作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进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报告,提出要依法推进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海洋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高海洋资源生产率,大力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海洋生态产业健康发展,以系统方法优化海洋环境经济政策。
中国南海研究院王胜院长作了《以蓝碳国际合作为抓手 推动我国蓝碳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指出,蓝碳事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更助力我国蓝碳事业行稳致远。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加林教授对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韧性进行了定量评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韩立民教授深入探析了海洋生物产业前进路径与发展模式;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李世杰教授分享了关于海南自贸港制度型开放体系与封关运作的新进展;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郑苗壮研究员介绍了公海保护区的发展、布局及影响。
另外,辽宁师范大学郭建科教授、自然资源部叶属峰教授、山东大学杨林教授、生态环境部徐志杰高级工程师分别分享了海洋生态领域的研究成果;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马仁锋、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黄建钢等智库联盟单位负责人分别就智库建设和海洋发展前沿问题开展热烈讨论。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在论坛上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为海洋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会后,与会专家还考察了中国港口博物馆。
据悉,中国海洋生态经济发展论坛是海洋生态经济领域的一次盛会,从2015年起,先后在宁波、舟山、湛江、海口、广州、青岛和钦州等地,成功举办了9届学术研讨会,为社会各界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交流平台,对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