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朝的“童子举”

发布时间:2023-07-03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中国人向来重视孩子的学业,于是那些成绩出众的“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为家长们津津乐道。学习成绩的优劣跟学习方法、勤奋程度等密切相关,然而现实中确实有些孩子,从小就展现了超乎常人的能力,学习对他们来说似乎不费吹灰之力,这些拥有超强大脑的孩子往往会被誉为“神童”。纵观古代历史,历朝历代对这些“神童”都是非常重视的。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朝时期,朝廷就选拔过年龄在12岁以下的“奇童”入太学读书。唐宋时期科举兴起,其中就专门设立了“童子举”来选拔这些优秀少年。

童子举,也称童子科、神童试,是专为选拔智力超常儿童设置的科举科目,始于唐朝。宋朝由于人才需求加大,在承袭唐朝童子举的基础上将考试年龄限定从十岁扩大到了十五岁。凡15岁以下儿童,能通经作诗赋者,就可以向所在州府报名童子举,经地方选荐后送京师,国子监审验后送中书省复试,合格者就可以得到皇帝亲自考核的殿试机会,入朝为官。

由于神童的出现没有常例可循,宋朝的童子举也没有固定的考试日期和录取限额,基本上全凭皇帝喜好和心情。其中宋真宗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强的“神童星探”。他在位的25年间,举办过12次童子举,蔡伯俙、晏殊、宋绶、李淑等历史上有名的神童都是他选拔出来的。

福建的蔡伯俙是宋朝年龄最小的神童,年仅三周岁就参加童子科中了进士,授秘书省正字官职。秘书省正字是正九品下官,主要负责校对典籍,勘正文章等事务。虽然官职较小,但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个传奇了。殿试时宋真宗见到聪慧过人的蔡伯俙龙颜大悦,还为他赋诗“七闽山水多灵秀,三岁神童出盛时”。后来,蔡伯俙成为太子赵祯的伴读。然而太小的神童虽然聪明但在宫廷的环境中成长,性格过于圆滑,阿谀奉承,一生未被重用,最后在司农卿的闲职上退休。这与同时期的另一位陪伴宋仁宗长大的神童晏殊形成鲜明对比。晏殊5岁能文,7岁能诗,14岁通过神童举考试,也被授予进士出身,成为太子伴读,其为人正直,仁厚,品德高尚,后官至宰相,终成一代名臣。

宋朝童子举还录取过女孩。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有个叫林幼玉的女童通过童子举被宋孝宗特封为“孺人”,成为名动一时的女神童。“孺人”是正八品京官的母亲、妻子才能获得的封号,虽不为官,这位女神童通过知识得到的待遇也不低。

由于童子举的考试内容比较简单,与竞争激烈的科举制度比起来,童子举是一条捷径。因此宋朝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家小孩成为官方认可的神童,但是过度的“鸡娃”也造成了许多拔苗助长的悲剧,著名的《伤仲永》就是一例。因此童子举曾多次兴废。宋代通过童子试受封,最后赐出身为官员也仅二十多人。像晏殊这样的栋梁之才毕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神童长大后都是默默无闻,因此宋高宗就曾感叹说:“童子以诵书推恩多矣,未闻有登科显名者”。不过童子举制度虽然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长效的机制,与现代科学的培养无法相比。但它极大推动了宋朝幼儿启蒙教育的发展,对宋朝的文化繁荣的基础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