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里·悦读 | 荐书(五十)最忆杭州有故事

发布时间:2023-06-19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书香润泽心灵,读书启迪人生。“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新的一年,“荐书”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畅游知识海洋,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富有”。

文澜读书岛荐书主题:最忆杭州有故事

雾载湖寺吟诗韵,绿舞霓裳挽斜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城,山水中有诗有画,空气里书香和茶香交织,历史悠久、故事丰满,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魅力城市。

历史的故事孕育于地方的山水人文中,杭州的古史亦是如此。如茶文化,杭州襟江带湖,受西湖和钱塘江一江一湖的水汽调节和东南亚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和风细雨、朝云暮雾的独特小气候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在唐代杭州就是著名的产茶区。到南宋时杭州已茶事兴盛,城市茶肆大兴,同时从寺院到宫廷再到民间的茶礼仪已成体系。据陆羽《茶经》载:“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杭州临安、於潜二县茶生天日山者与舒州同”。

作为中国南方最早的文化名城之一,杭州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在其中交织着家国命运的一体化中,让人感受到了民族的血脉和国家的根基。小视角中蕴含着大格局,深刻理解和感受杭州的文化和历史,将穿越千百年的岁月,是中华文明的浓郁体现。

推荐一

《望江南》

作者:王旭烽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内容简介

《望江南》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沉潜2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近20年间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中,江南茶叶世家杭氏家族的起落浮沉和人物命运。王旭烽写茶人茶事,在翻天覆地的大时代中,写出了江南烟雨浸润中的中国人的选择和敞开、融入和奋进。在时代的激昂与风雷声中,王旭烽写得悠远低回又荡气回肠,写出了茶香和茶性,写出了江南文化的诗意和力量,写出了中国的风度、情怀和品格。

杭家人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它交集了历史回忆和情感想象,既是对消逝的时间的重构,也是对文化传统现代传承的探索。这部小说为中国生活和精神的剧变与恒常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见证了个人史、家族史、民族史中的百年中国。

作者简介

王旭烽,茅盾文学奖得主。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一级作家。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茶文化学科带头人、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宣部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1980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迄今共发表1000多万字,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曲、话剧、随笔等。

读书笔记精选

《望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杭家人的一曲家族和国之命运的凯歌。小说的主线故事是围绕着杭嘉和及其制茶技艺、茶产业及家族事务展开。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二十年的社会变革,讲述了杭氏家族在这个时代中经历的起伏跌宕和人物命运。家族的崛起和衰落,不仅展现了时代的巨变下个人的命运,更勾勒出中国民族的历史脉络。小说从一个小家庭出发,发掘出时代变迁下的浩瀚河流,从点到面,从细微处见中华大地的脉搏。茶,更是小说的重头戏。

茶,融入了江南地域文化的精髓,承载了杭氏家族的光辉传统。小说展现出了中国历史的厚重,也传达了作者对家国情怀与民族文化的赤诚。历史的变迁过去了,但在这本书中,它以一种更加真实而生动的形式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

李晨欣 宁波大学历史系本科生

推荐二

《西溪路五十六号》

作者:汤洵,唯敏编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内容简介

《西溪路五十六号》由著名艺术家韩美林题写书名。在其“杭大新村的那些人”三章文字中,收录了原杭州大学各专业领域42位德高望重老先生的怀念文章,书中可以读到几十年前杭大新村里的先生之风。这是一本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艺术的生动性和思维的严密性的著作,生动记录了一所大学半个多世纪的珍贵历史。这些故事,如魔法般,让时光倒流,传递着他们生命的恒久坚守,也描绘出他们生活的酸甜苦辣。

作者简介

汤洵,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副主任、新闻系广播电视新闻教研室主任,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读书笔记精选

《西溪路五十六号》一书是描述杭州市独特的文化遗产的回忆录集。西溪路56号是一处文化地标,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门牌号码,但因曾经居住着几十位杭州大学的老教授而成为杭州市的历史建筑,也是杭州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这本书介绍了西溪路56号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并探讨了这样的历史建筑对城市文脉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书中所述的西溪路56号不仅仅是一座老房子,是浸润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化印记,更是城市文脉和社会精神财富的体现。这处文化地标不仅仅承载了多位老教授的学术成果和治学风骨,更成为了杭州市历史建筑的代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此外,《西溪路五十六号》一书还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并致力于其保护、改造和开发利用。这是对西溪路56号和其他文化地标的保护和传承的一种努力,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崇敬和传承。

凌晟宇 哈尔滨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推荐三

《百人口中的百年杭州(上下册)》

作者: 曹晓波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内容简介

《百人口中的百年杭州》为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忆杭州”丛书“百家说”系列图书之一,是以杭州口述史专家曹晓波近年来采访撰写的口述体文章为主的文集。书稿约40万字,尽量保持口述文字的美感,保持口述的真实性,保持口述人对历史的表述,见微知著地折射时代,通过档案般的口述文字让后人感性地了解到过往的历史,雅俗共赏。

作者简介

曹晓波,1951年生于浙江杭州。作家,杭州市历史学会理事。已经从事杭州方言、口述史研究数十年,在杭州日报的2个专栏陆续发表了400余篇文章,出版了《杭州话》、《百人口中的百年杭州》等多部杭州方言和口述史方面的书籍。

读书笔记精选

本书是由杭州口述史研究专家曹晓波近年来采访撰写的口述体为主的文章选集,是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最忆杭州”丛书之一。突出“百年杭州”的主题,重点描述亲历者对城市和时代变迁的表述,尤其是政治、经济、社会与个人的变化关系。虽然采访时间在1998年起步,且着重在前六七十年,但仍有较大的补充和再创作,并通过口述文字折射时代,让读者感性地了解过往的历史。

口述体是作者的再创作,而一些口述者由于年代久远或个人经历取向,对历史的掌握有所失误,需要对历史进行梳理、补充。本书选集了部分曾在《杭州日报》“倾听”和“城纪”栏目发表的文章,入选时进行了较大改动,但尽量保持口述文字的美感和真实性,保持口述人对历史的表述,见微知著地折射时代,并提供一些个人补充,为杭州的城市史和社科人文的研究提供一点正史以外的视角。本书重点突出亲历者对杭州一百年历史中的重要节点以及城市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的描述。虽着重在前六七十年,未能展示全面的百年杭州历史,但对于杭州的城市史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些个人补充,并弥补了一些文献资料中的遗漏,雅俗共赏。

胡尚杰  浙大城市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