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镇隶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位于江浙沪三地交界处。因地势平坦,一马平川,自古又有“斜塘”“平川”之称,关于地名最早的记载可见于元代陶宗仪所著的《辍耕录》一书。西塘历史深远,作为古代吴越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吴根越角”“越角人家”美誉。此外,西塘自然环境优美,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镇区分划为8个板块,众多桥梁又将水乡连成一体,因此造就“九龙捧珠”“八面来风”之景。徜徉其中,似诗如画,恍若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
2003年10月,西塘荣获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被联合国授予“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最新确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6年,冯骥才先生在“中国古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发言
2021年,冯骥才先生对话专家阮仪三先生
西塘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重,并以其地域文化的原真性、完整性、独特性,为世人充分展现了精彩多姿的古镇风韵。早在2006年,冯骥才先生就携一众专家学者集聚此处,共议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未来前景,并发布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第一份呼吁全社会并联络国际学术力量保护古村落的《西塘宣言》。2021年4月,正值《西塘宣言》发表十五周年,冯骥才先生再次携阮仪三、向云驹等学者访问西塘,倡导要为传统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科学体系。截至2023年,西塘共持有省级非遗6项,市级非遗11项,县级非遗13项,县级扩展项目1项,涉及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医药、传统美术、曲艺及民俗等六类。此次田野教学实践的重点项目,便是其中重要的民俗类非遗项目——护国随粮王信俗会。
2009年6月,护国随粮王信俗会被列入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6月,护国随粮王信俗会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护国随粮王信俗会纪实
护国随粮王信俗会会期于农历四月初三七老爷生辰日及前后三天内举办。作为集群众敬香、仪式祭拜、出会巡游、传统文艺表演等为一体的传统民间庙会,自明代便已现雏形,并被本地民众亲切称为“七老爷庙会”。相传,明代崇祯年间,西塘一带灾害严重。有位姓金的老爷,家中排行老七,人称金七,担任京杭运河上押运粮食的官员。一天,金七督运皇粮时途经西塘,见百姓挨饿,在岸边围着跪求粮食。因此他动了恻隐之心,私自将运粮船队所有粮食尽施于饥民。将皇粮给了百姓,可是欺君之罪,金七自知逃不过朝廷的追罚,为了免于西塘百姓被牵连,毅然投身于雁塔湾中。消息传来,当地百姓悲痛万分,为了纪念这位舍命救民的好官,感其恩德,特在他殉身的河边建庙祭祀。因其排行第七,故百姓称之为“七老爷”。七老爷投河自尽后朝廷查清真相,为表彰其舍身为民的义举,追封其为“利济侯”“安乐王”,后又加封其为“护国随粮王”。
护国随粮王庙大殿
人们为感恩七老爷所行善举,遂建造护国随粮王庙。庙宇至今香火鼎盛,民众祭拜络绎不绝。寺庙原址位于西栅祈塘坝小桥北堍,清初搬迁至现址,即塔湾街原雁塔禅院西侧。今全庙占地约2250平方米,坐北朝南,庙殿设三进,规模宏大,构筑精美。庙前杨秀泾河,水域宽阔,通往全镇各地。基于寺庙所处水乡之中的独特区位,西塘七老爷庙会在传统庙会的基础上,得以融入更多流域性、地域性特点,已成为嘉善县乃至吴语地区民众四方同庆、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重要信俗节庆之一。
冯骥才先生在调研护国随粮王信俗会后,发现其具有民间自发组织、社区广泛参与、文化活态传承、精神内核稳固、仪式世代接续等特点,深刻体现着西塘本地民众的集体性格及文化审美。因此,决定将其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项目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廓清文化事项本身内涵,践行非遗学科建设使命。通过在田野中“认知、发现、探索”,体悟鲜活民间文化,进而实现非遗学的核心学术内容——“立档、保护、传承”,期望以全新的立场、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方式,探索与构建全新的学科。调研的结果除建立关于护国随粮王信俗会的各类别、各层次翔实档案,还将出版《护国随粮王信俗会文化档案》,为其保护与发展留下珍贵的文化基因。
调研花絮
文字来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研部、浙江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嘉善县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