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香润泽心灵,读书启迪人生。“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新的一年,“荐书”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畅游知识海洋,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富有”。
博雅读书会荐书主题:从诗性到艺术探寻的建筑之美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活动空间与环境的有机组合体。它既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又是艺术和文化的表达方式。无论是欧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还是东方精雕细琢的千年古寺,从古代的巨石遗迹到近现代的高层建筑,每座建筑都带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理念、甚至个人故事,展现着不同的审美风格和技艺水平。因此,研究建筑是一件兼具观感体验与知识获取的美好过程,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情感共鸣力,也能拓宽我们的人文视野,更能够启迪我们的智慧与创意。
相信当您翻阅这些书籍时,会与建筑有一种理性与感性上的更深刻的互动,并打开一个全新的领悟建筑之美的门户。在建筑的世界中,发现人类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与文明的崇高赞美之心。
推荐一
《中国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5月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做了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把握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明晰中国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讲解各个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处处长,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读书笔记精选
战火纷飞的1944年,历时两年,梁思成先生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终成书。
作为中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虽然关于建筑的术语颇多,但胜在图文并茂。梁先生采用宏观的视角,对上古时期至清末民初的中国主流建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从中领略到了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巍峨雄伟;感受到了“汉宫殿繁复之部署,嵯峨之外观”的规模庞大;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佛像纹饰雕刻的生动迥异;感叹于唐代佛塔的样式独特,取材不一;也为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旧建筑之势力日弱”而唏嘘不已。建筑属于文化范畴,是对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透过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可以感受到祖辈们丰富的创造力和独特的审美观。通过这部作品,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在建筑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创新。
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屹立不动的建筑物真得冷冰冰吗?我想答案并非如此。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划过历史的长河,无数精美绝伦的建筑物毁于天灾抑或是人祸。但是仍有诸多的历史残存与文献帮助我们保留那份遥远的民族记忆,承载着独属于中国的建筑文化。我们要做的便是把这些线索一一收集起来。早在20年代留美学习时,梁先生便立下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我想,该书不仅是梁先生毕生心愿的初步实现,在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抗战时期,更是中国学者、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孕育与寄托了中华民族重新走向复兴之路的光明与希望。建筑是一个民族血肉与温度的凝结。
李欣庭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本科生
推荐二
《建筑的意境》
作者:萧默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建筑史家萧默关于中西建筑史的学术随笔,文章短小,浅显易懂,可读性强。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清晰地展现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让读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宫殿小到民居的形态和制式所含藏着的文化内涵。本书通过文化解读建筑,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个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作者将中西建筑放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宗教态度、性格气质、艺术趣味和自然观等复杂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加以比较,使读者看到了建筑文化自身的丰富和复杂。
作者简介
萧默(1938—2013),建筑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前所长,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建筑意》辑刊主编。主要著作: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建筑艺术史》(主编与主撰,获中国图书奖及文化部优秀成果一等奖)、《敦煌建筑研究》(获文化部优秀成果二等奖)、《萧默建筑艺术论集》《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历史与审美》《巍巍帝都》《天竺建筑行纪》《建筑的意境》等。
读书笔记精选
黑格尔曾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于我而言,建筑还是凝固的时空和蕴藏其中的文化。如中国的佛塔和欧洲的塔式建筑,虽都有高耸的体形,但前者却拥有层层屋檐,轮廓饱满富有张力;后者却瘦瘦高高,突出升腾之势。恰如萧默先生在《建筑的意境》一书中所言“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如果要真正进入到认识的核心关节中去,最终的归属必然是文化。……”而在中国日益走入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在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筑——一个凝固的艺术品,对于研究各种文化的初始形态与转化变迁有着重要的价值。而萧默先生的《建筑的意境》一书正为研究中西建筑的差异以及其中文化的不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除了选题和研究角度的加分,萧默先生在本书中运用的比较手法也是本书能在研究建筑和文化以及关系的领域中出彩的重要原因。正如萧默先生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中国建筑艺术史》的引论中写道的那样“……马克思所称道的科学的比较。它们的最大不同在于……;后者更及于社会历史和文化心态的深度、实质和‘为什么‘,以及整体性和系统性。……”运用科学的比较,萧默先生在《建筑的意境》一书中对中西建筑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最终写就了这本精致易懂的小书。
“在世界日益向着全球化方向迈进的今天,不同的艺术间不妨互相借鉴,但有必要强调,全球化并不是单一化,与多元化理应并存互补。”希望阅读此书的读者们都能从“凝固的艺术”中看见流动的文化,能用“科学的比较”看待身边的万事万物。
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 本科生 俞快
推荐三
《旅途上的桥:世界桥梁建筑漫谈》
作者:白云,侯文葳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科普丛书之一,将桥梁文化与旅行文化相结合,带领人们轻松愉快地领略古今桥梁之美。本书选取了坐落在世界各地旅游热线上的32座桥梁,从建桥知识、桥梁文化和旅游文化相结合的视角,用专业知识以通俗化的手法和简洁风趣的语言,娓娓道来每座桥的建筑美学、结构特点、建桥历史、使用与保护现状,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传承,配以大量精美的实拍照片和手绘图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轻松愉快地领略古今桥梁之美。本书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普及桥梁知识和传承文化,也讲述围绕这些桥梁发生的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轻松而富有知识性。
作者简介
白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并获工学硕士学位,先后从事建筑科学领域科研、工程设计、信息咨询和科技出版等工作,现为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会员。
侯文葳,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桥梁、隧道及结构工程工学硕士。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退休前曾任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程设计院副院长、工程监理部主任、铁建所副所长、《中国铁道科学》主编。
读书笔记精选
当你漫步在罗马的大街小巷,欣赏美丽的喷泉景观时,是否会想到两千多年前,是古罗马执政者修建了水道桥,给城市引流了优质水源,才让古罗马人享受着这般文明惬意的生活?当你站在佛罗伦萨老桥上,以最佳视野观察阿尔诺河岸风情时,是否又能想象,在15世纪文艺复兴风起云涌的日子里,这座美丽的廊桥,发生着哪些精彩动人的故事?
桥是旅途中的一道风景,很多人看了只觉得美,却说不清也道不明。其实,你更需要的,是一双会看风景的眼睛。智慧深藏在桥里,你要有知识去挖掘;历史发生在桥上,但要有人讲述给你。
《旅途上的桥:世界桥梁建筑漫谈》将桥梁文化与旅行相结合,用感受艺术的心境,探寻历史的眼光,洞察科学的视角讲述国内外32座桥梁。它涵盖了不同桥式和结构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构造技术,还是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每一座桥都各有千秋,解说角度侧重不同。书中娓娓道来32座世界名桥的前世今生,建筑美学、结构特点、建桥历史……尽在其中,专业的桥梁建筑知识被通俗的语言解释得清晰详尽。实拍照片和手绘图片惟妙惟肖地带你领略名桥之美。
其实,桥梁的诞生,不仅体现着先进卓越的建造技术。它帮助人跨越江河湖海,还寄托着人沟通的梦想。在桥梁建筑背后,还有太多未知有趣的,值得我们去挖掘。
陈雨涵 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