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香润泽心灵,读书启迪人生。“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新的一年,“荐书”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畅游知识海洋,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富有”。
市民书友会荐书主题:惟经典之所美兮
惟经典之所美兮,贵道德与仁贤,经典永恒,贵在人性之光辉。人的生命可以不灿烂,但不能失去平凡。真实的人是平凡的,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大多数人的价值都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而后于日常生活中、生存过程中得到升华。
金庸先生曾写:时代不断在变迁,道德观念、历史观念、功过的评价也不断改变,然而从高贵的人性中闪耀出来的瑰丽光彩,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之中,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道路。人性是高尚的、坚韧不拔的,而非卑劣的、腐朽的;但人的生命本身是平凡的,没有意义的,生命的一切意义都是由人所赋予,是人使之光鲜亮丽。
此次,让我们来重读经典,从《呼兰河传》中体会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无奈,从《平凡的世界》中感受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平凡人们思想情感的变迁,从《活着》中领悟平凡人最朴实有用的生存态度......
推荐一:《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是萧红长篇小说的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传世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颇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其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散文集《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长篇组诗《砂粒》等。
读书笔记精选
我读呼兰河传是在春夏过渡时,闷湿的时节,空气都粘糊糊的。本以为读着关于北方呼兰河的故事会清爽几分,但对着薄薄的一本暗红封皮的小说,只觉得满纸苍凉,力透纸背的苍凉。像她说的“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呼兰河是黑龙江的一个小城,包裹着作者萧红并不美好的童年,书里描写的全都是故事,但好像又没什么故事。这些事对于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来说,只是平常的生活,没有大江大河的壮阔,就连悲也是萧索且沉闷的。
书里有许多人,卖豆腐的,跳大神的,发疯的寡妇,用脏乎乎的手挑麻花的孩子,嫁出去回门的闺女,隔壁娶进门的团圆媳妇,住在磨坊里的冯歪嘴子。她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要死,回答她的只有一双双冷漠麻木的眼睛;她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但人们依旧一天天活下去。那云有多灿烂,萧红的夜就有多深沉,像墨,一片一片,浓的窒息。
社会的黑会泯灭人生的幸福,但人生的挣扎和抗争透着生命的微光,命运什么也没留给她,她却留给世界以人性的亮色。
王涵妤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生
推荐二:《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5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 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 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本书共三部。作者路遥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 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 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 挫折与追求, 痛苦与欢乐, 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 纷繁地交织在一起, 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作者简介
路遥(1949年—1992年),陕西清涧人。1973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197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杂志做编辑工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等。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读书笔记精选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平凡的一份子,对于这个广阔的世界来说,我们都非常渺小、脆弱和微不足道。可能是出于一种缘分,让我在偶然间接触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出生在陕北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童年悲惨的人生经历给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创作该书时条件的艰苦不亚于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候的字字看来皆是雪,十年辛苦不寻常。也正是基于,此全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激发起读者的共鸣。
书中的主人公正是凭借着他们克服苦难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创造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不平凡”,这何尝不是作者平凡人生的真实缩影呢。立足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时常会抱怨自己所处的境地,抱怨自己的平凡,但在仔细阅读了这部作品后我发现战胜困难、享受生活、学会珍惜、知足常乐更是我们当下应当做的,毕竟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张嫣 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 研究生
推荐三:《活着》
作者:余华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时间:2012年8月
内容简介
《活着》讲述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4部。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国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读书笔记精选
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国家的几十年。主人公福贵并不福贵,他的命运与他名字中所含的期望恰恰相反。经历了中国的各个时期,内战、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福贵还活着,陪他经历这一切的人却纷纷去世,生命里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被击溃,依然屹立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人生悲苦、生命的坚韧、命运和岁月那不动声色的力量......是《活着》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
福贵的悲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悲哀,谁都无法幸免。余华说,有时候,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就像路边的乞讨者,可能一无所有,可能两手空空。人本身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并没有任何意义。生活中的难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活着比一切都重要。祝福福贵,还有另一个福贵,最后依然活着......
陈秋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