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朝的少年郎

发布时间:2023-05-06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每个朝代都不乏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忠君报国的少年郎,尤其是全面繁荣的宋朝,更是人才辈出。钱钟书先生曾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要说到宋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各行业的繁荣发展,社会制度的日趋完善,给年轻人们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这是封建社会时期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封建国家对人才选拔任用的阶级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社会中下层阶级的优秀人士成为朝廷官员,也使得“寒门出贵子”成为现实。目前史学界对于科举制度的正式创建时间还有较大争议,无论它发端于哪个时期,宋朝无疑是科举考试制度较为完善的时期,也是鼎盛期。宋朝的读书人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赶上了好时代,从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晏殊、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家的人生履历上看,他们在青年时代就都通过科举考试开启了仕途之路。比如苏轼21岁中进士,而后在科制考试中入第三等,一时间风头大盛,名声大噪。他每出新作,就会传遍京师,才华横溢,让人叹服。然而苏轼的才华并不仅限于文学,在书、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甚至对吃也颇有钻研,追求的是全方面发展。黄锦祥曾评价苏轼:“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殊不复见!”

从中央储备人才的制度建设角度来看,宋朝非常看重人才培养。政府设立了很多公立学校,从学校教育到六院等中级机构的培养,再到高级,层层筛选递进,达到标准之后才能去考试。在人才储备方面,宋朝对文官和武将有不同的规定。虽然说“重文抑武”是宋朝的政策,但根据史料记载,宋朝对于武将的培养和监督也十分重视。在此背景下,宋朝出现了很多文武双全的才子,他们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典型代表就是南宋著名将领辛弃疾。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从小文武并重且希望能建功立业。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对南宋发动了全面进攻,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大批汉人纷纷起义,自发组队进行反抗;只有21岁的辛弃疾率领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加入了起义军队伍一同奋起反抗。第二年,作为金军首领的完颜亮因军队内部突发矛盾而被部下杀害,金军一时间群龙无首,混乱不已,这无疑是起义军队伍反扑的好机会。当时辛弃疾在队伍中担任掌书记,主管文书,参与机密,他受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系,与之联盟共同围攻金军。然而就在途中,辛弃疾得知了同为起义军将领的张安国投敌叛国,这个消息让辛弃疾怒气横生,当天夜里便率领几十名精兵潜入敌方军营前去捉拿叛贼,以锐不可当之势从有着几万人的金军军营中成功生擒了张安国,并押送至临安交由南宋朝廷处置。这一场成功生擒叛贼的战斗让辛弃疾顿时名声大起,甚至得到了宋高宗赵构的赏识,授予他江阴签判一职。

此外,23岁熟读《韩昌黎文集》的欧阳修,18岁画下惊世骇俗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14岁就赐同进士出生的晏殊...这些杰出的青年用自己的才情书写了属于这个朝代的辉煌,创造无可替代的价值。宋朝的强盛,是这些惊才绝艳的少年郎,满怀理想、前仆后继建设出来的。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