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浙江省社科联开展“社科学者千人宣讲、百人访谈”活动,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宣传新时代浙江发展重大标志性成果,在全省社科界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今天刊出浙江万里学院副研究员李凤的《课程思政赓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以宁波帮精神为例》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从课程这一本源、载体出发,让门门课程都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使当代大学生与新时代同向同行,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地方高校广大青年学生是地方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地方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与城市人文精神相契合,立足于地方文化内涵,因材施教,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人文精神和城市特质融入思政教育,使地方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凸显思政教育时代特征,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宁波帮精神作为宁波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是百年宁波帮文脉和商脉水乳交融孕育的独特精神,充分体现了宁波的文化底蕴、时代特色、价值导向,推进宁波帮精神与时代发展的高度融合,实现“变”与“不变”的统一。宁波高校要提升协同整合区域优质资源能力,让宁波帮精神进课堂、进教学、进教材,使价值引领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环境下落地生根。
宁波帮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无不凸显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崇学、向善、务实、守信的浙江精神。宁波作为宁波帮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全面考察宁波帮群体,可以说这个称谓不是单纯指一个商人群体。宁波这块土地因开埠较早而在西风东渐中得风气之先,随着西方新式教育的传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宁波高科技人才群体随着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而逐渐崛起,成为宁波帮的重要部分。近代以来,更荟萃了110多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诸多的学科领域为民族国家科学技术事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宁波高校要进一步挖掘宁波帮精神,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使宁波帮优秀的历史传统得到复兴,将其融入课程思政,使学生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鲜活的课程思政素材,正是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宁波高校要深深扎根于地方文化土壤,把“价值塑造”放在首位。青年大学生是城市和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厚植宁波帮精神,使其成为一种源自内心的、深层次的,对地方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国家大义的担当。宁波高校要就地取材优秀传统文化,整合社会资源,加强跨校多元主体协同,深入挖掘宁波帮精神中蕴含的当代价值,创新内容与形式,搭建特色载体平台,更加准确有效的实施课程思政,让青年学生自主认知、自觉践行宁波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服务人民、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要把宁波帮精神理论化:宁波帮精神不仅是地方的、也是全国的,是浙江精神乃至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宁波帮精神不是空泛抽象的,而是实在具体的,要把宁波帮精神理论化,使宁波帮精神得到崭新的复兴,传播好宁波帮精神的当代价值。宁波帮精神是一种价值论教育,地方要构建机制互联、功能互补、师资互动、大中小学互通的育人新格局,形成区域立德树人整体合力。一是要建立组织架构和理论研究团队。二是要加大宁波帮精神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满足青年学生认同心理机制中的事实性反思、价值性反思和逻辑性反思的心理需求,使青年学生“原汁原味”掌握知识思想体系,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全方位育人目标。三要进一步挖掘和阐发宁波帮精神,与历史同脉、与时代同行、与改革同频,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精神指引和动力源泉。
二、要把宁波帮精神实践化:创新形式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增进青年学生文化认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人们思想发展的动力,实践教学提升对理论认识的层次,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统一。要把宁波帮精神实践化,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青年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使宁波帮文化亲近青年大学生。使青年学生经过情感体悟、实践体验,将宁波帮的道德品质、家国情怀、创新创业精神等认知、观念、行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建立基本的价值体系。一是设计“行走的思政课堂”的精华主题路线,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深挖不可移动史迹文存内涵,依序讲述印记文化背后的人物故事,以人物见事件,以事件见精神。二是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教务、学工及团委的联动机制,将一二三课堂与课程思政协同贯通,以参观考察、讲座沙龙、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政教育的典型教育、激励教育、感染教育等系列实践教育活动。三是开辟精彩特色活动,开展区域“大思政课堂”、走进“宁波帮博物馆”、采访以及相关人士口述传递历代宁波帮催人奋进的故事、开展知识竞赛等,增进青年学生直接感受宁波帮精神的丰厚内涵,驱动青年学生担当宁波新发展阶段历史使命。
三、要把宁波帮精神典型化:挖掘凝练宁波帮精神的育人元素和德育功效,精心设计典型案例,建立资源库
宁波帮精神是宁波帮在实业界、教育界、科学界、文化界等从商实践、科技创新、捐资兴学、文博保护实际行动中凝练的精神品格,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把宁波帮精神中蕴含的育人元素与思政教育有触点的内容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要厚植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把崇文重教的宁波帮优秀人物先进事迹设计成教学典型案例,融入思政教育中,感化和培育青年学生胸怀天下、爱国爱乡的民族精神。二要锤炼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宁波帮在实业救国、信义行天下的实际行动中,诠释了商业伦理学基本问题,即“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宁波帮在经营文化产业中,从使命感和责任感出发,著书立说、藏以致用、传播文化。选择典型事迹如马友友开启的“丝绸之路”音乐计划、从商勿忘使命的张静庐等设计成系列案例教学,把伦理教育、使命感与责任感教育融进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进专业教育中,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核心教学目的。三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宁波帮开拓创新、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在宁波商业史上创下了近百个第一,如孙梅堂的华美利制钟厂在国内首创机械化制表工艺,制造的四面单套大钟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叶友才的华生电器厂取得多项专利权,产品多次获国际大奖等系列典型事迹;在地学、生物学、医学、化工、土木建筑、理学、农林、机械、电子等众多领域,诞生了110多位宁波籍院士。把他们的事迹与贡献,融入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把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作为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
四、要把宁波帮精神可视化: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表现形式,实现感官沉浸式互动体验,使宁波帮精神活起来
数字化时代,要开展符合当代青年学生“指尖上的一代”特征的思政教育范式,增强思政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打破传统固定时间、地点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把思政教育资源可视化,搭建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平台,以虚拟教育与场景教育多元融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育人效能。一要把宁波帮精神开发成系统多元的可视化资源,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改变从传统硬传递到软传递,形成宁波大众覆盖性,发挥全维度的导向作用。二要开发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的体验式、交互式宁波帮精神数字化资源,注重青年学生内心体察,达成浸染感受的内容传递,改变从被动灌输教育形式到主动探究形式、从表面接受到深度理解。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把思政课讲得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己有人,将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春风化雨般播散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三要建立区域高校共建共享数字化思政资源的生产新机制。
五、要把宁波帮精神国际化:加强宁波帮精神国际交流与宣传,提升宁波帮精神的国际影响力,厚植海内外青年学生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
宁波帮,一个与时代同行的群体。他们涉足众多领域,开创了多个行业的先河,足迹遍布中国乃至全球,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商界、学界、科技界的重要一分子。宁波帮精神是宁波最具价值与特色的地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正是本着这种品质和乡情力量,宁波帮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投身宁波建设发展、捐赠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宁波帮精神国际交流与传播,弘扬宁波帮文化和价值,让宁波成为新一代宁波帮、华侨华人新移民、宁波籍留学生的乡情坐标,成为寻乡音、寻乡缘、寻乡情的精神家园。宁波帮文化是重要的本土资源,增加海内外宁波帮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其所凝结的精神与价值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如今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宁波帮与近代宁波商帮一脉相承。在海外用音乐、美术、甬剧等表现形式打造艺术交流平台,建立宁波帮文化传承平台,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成为一代代宁波人凝聚乡情、互相传承、诠释家国情怀。进一步激发和增强他们关心与支持家乡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热情和力量,助力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让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青春,在新时代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模范生”。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同时代思想精华的组合体。从文化传承的高度看,文化发展具有连续性,要合理保护、整合和利用中华文化的资源优势,不断推进优质文化和伟大精神的时代化、大众化及常态化。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加强区域协同共建课程思政优质资源,推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高度融合,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它所承载的理论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实现“变”与“不变”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
作者:李凤 浙江万里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