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以高水平建设社科强省为引领,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中的浙江贡献为关键,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聚焦重点领域,强化机制保障,以立法支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综合促进法,《条例》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职责要求。这是以法治思维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地方实践,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思想引领,以党的创新理论带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条例》对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等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
浙江大学将以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相结合,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持续实施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在党的创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领域布局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论述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出版“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等系列教材,以党的创新思想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法治保障,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全国首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综合性地方法规,《条例》的出台有利于引领推动浙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填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综合立法的空白,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贡献浙江智慧和方案。
在制度建设方面,浙江大学于2018年举办第四次文科大会,印发了《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对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作出了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今年11月即将举办浙江大学第五次文科大会和浙江大学社科联换届大会,拟出台《浙江大学关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修订《浙江大学社科联章程》,进一步明确重点方向、强化支撑保障,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机制贯通,形成协同联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机制。
《条例》从立法上明确了各级社科工作机构的地位和职责,为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2004年12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在省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各级社科联组织要高度热情地服务于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联系各方、组织协调、整合资源、构筑平台、支持激励、推介成果、指导管理的作用,把“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得更好,更到位。为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社科工作机构的职责及社科联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地位。《条例》第六条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机构下设工作机构并设在同级社科联,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机构依托社科联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了体制保障,也为社科联发挥“社科工作者之家”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面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浙江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实行了文科科研组织与管理机制改革,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文科发展领导小组和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文科学术咨询委员会,为文科发展明确方向、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同时,积极发挥浙江大学社科联联系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合力优势,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各项事业繁荣发展。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理顺和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体制机制,加强资源和力量整合,形成校内协同联动的文科管理体系。
创新举措,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迭代发展注入新动能。
《条例》从立法上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途径,结合时代发展和浙江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创新平台建设、新型智库建设、创新团队建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重大成果发布和推广应用转化机制、公共数据平台建设等,作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浙江大学多年来积极探索构建具有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以大项目、大成果、大平台为抓手,支持学科交叉、激励学术创新、推动内涵发展、促进品质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相继启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稳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初显成效,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取得重要影响等等。下一步,浙江大学将着力加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建构,推动科研范式迭代升级,促进科研数据汇交与共享,开创新时代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新局面。
随着《条例》的实施,浙江的哲学社会科学必将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必将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