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宋代是民众富足,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甚至出现了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日益发达的手工业也加剧了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矛盾。相比于之前的任何王朝,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幸运的是,中国自原始社会就开始有环保意识,一代代流传积累,到宋朝已有比较全面合理的环保举措。让我们来看看古人们是怎么做的!
在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开始推行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来体现“仁爱之心”。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禁渔、禁猎期在宋代开始有了雏形。《宋大诏令集》中收录有宋太祖、太宗、真宗先后颁布的具有动物保护性质的诏令十余条。尤其明确下令禁止大肆捕杀青蛙这类有益于庄稼生长的动物,可见已经意识到生物防治的重要性。为落实诏令,官府还组织了许多放生活动,在宋朝的郡县,要求建立多处放生池,宋朝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文章涉及放生事件的描绘。
城市化导致的水体污染以及围湖造田造成的环境破坏也困扰着宋朝统治者。尤其是东京开封城的汴河联通黄河,都城受黄河水患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宋太宗即位后就颁布法令,要求在水患频发的黄河、汴河地带广泛植树,以此来抵御和防治黄河水患。宋太祖建隆三年,下诏命令水患灾害严重的州县长官,每年春季带领百姓在两岸种植榆树、柳树,巩固堤坝,堤坝上还配套种经济作物——桑树。因为植树成荫,堤坝能够纳凉,放牛的人家常常把牛拴在堤坝上,牛吃草后排泄废物,成为桑树的养料。桑树因此长得格外硕大,桑叶繁茂。这让周边养蚕的人家很是受益,对这些桑树也愈加爱护,这样就构成了小型的生态系统,维护水利设施的同时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宋真宗在位期间,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照看汴河,同时征调了大批夫役植树造林,维护堤坝,还将成效列入了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中,以此激励他们。日本东渡而来的僧人们乘小舟在汴河游玩,纷纷惊叹两岸“杨柳相连”、“榆柳成林”的胜景。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将这种道路旁、河岸上林木葱郁的景象记录了下来,让千年之后的人们能通过这幅传世名画看到宋朝政府大力管理的成果。
针对城市的水体污染,宋真宗命令在城市河岸两侧设置短墙,禁止随意排放污水,定期通过“开小池”和“置斗门”的方式过滤污水,并通过开凿退水沟渠,将大量沉淀的污染物排放到城外专门处理污水的沟壕中,有效减少了城市生活对水源的污染。宋人程大昌在《雍录》中详细介绍了这种通过水中装置净化水源,防止水体交叉感染的办法。宋仁宗四年则出台了“水域卫生保护法”,规定全国各大城内的百姓不得随意抛撒生活垃圾,屡教不听者官府可以问罪。同时设置小吏每天巡查,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小吏和抛撒垃圾的人要一同治罪。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了老百姓的用水习惯,也调动了官员管理积极性,极大地保证了宋代政府对于水域治理规定的贯彻落实,有效改善了水污染情况。这种先进的法律法规,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是专门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与被称为“现代文明拂晓时辰”的宋朝相比,生活在文明时代的我们,更有能力守护那份“青绿”,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千里江山图》。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