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里·悦读 | 《寻纸》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荐书(四十四)】

发布时间:2023-04-24

|

来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浏览:

一提起中国传统手工纸,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两个名词通常是蔡伦和宣纸。虽然宣纸在大众心目中就是中国手工纸的代名词,但它只是中国传统手工纸中的其中一个体系。

狼毒草全株有毒,根部尤甚,能有效防虫蛀。西藏空气稀薄,天气干燥,易于纸张保存,因此,由狼毒草藏纸书写、印制的西藏古籍经书,除自然磨损风化破裂外,绝少见到虫蛀现象。故狼毒草藏纸被誉为“写印馆藏文献资料的极品”。

清代人沈初在《西清笔记》中对羊脑笺有如是说法:“以宣德瓷青纸为之,以羊脑(调)和顶烟(松烟)窑藏久之,取以涂纸,砑光及压成缎纹而成,黑如漆,明如镜,始自明宣德年间,以泥金写经,虫不能蛀。”可我之前对于羊脑笺的名称总是心存疑虑,觉得把羊脑涂抹于纸上是挺不可思议的事。不过,郑老师很肯定地告诉我,他制作这羊脑笺确实使用羊脑。不只是羊脑,猪脑等动物脂肪含量丰富的都可以使用。“不过,猪脑没有羊脑好用,颗粒比较大,不如羊脑细腻。”

上述知识摘自《寻纸》,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古籍修复师汪帆七年来踏勘十多个省、自治区的古法手工造纸地,寻访古法手工纸的经历、反思与追问的全过程。

时光匠人

汪帆,1978年出生,2001年进入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工作,先后在阅览组、缩微组任职,2007年进入修复组,担任古籍修复师。在坚持古籍修复的专业工作之外,汪帆有意将今后的研究方向定在寻访手工古法造纸上,通过野外考察、踏勘手工纸制作现场,全面了解现状,探索有利于手工修复纸传承、发展的途径。

联合推荐

本书仿佛是一个中国当代手工纸“博物馆”,是一个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手工技艺“开物馆”,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一段优美动听的奏鸣曲。

——张志清 (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

一位古籍修复师,寻找传统手工纸,这条路她走得很长。

——窦文涛(中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首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该书体现了一个古籍修复师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和执着,读者对传统技艺的好奇会因此而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姚伯岳(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

认识小帆有十多年了,她这样的古籍修复师确实少见:一边孜孜以求精湛的修复技艺,一边矻矻以寻传统手工纸的振兴之途。

——王菊华(纸史专家)

寻访手工纸的游记

不同于介绍手工纸技艺的专业书籍,《寻纸》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了这趟中国传统古法手工纸技艺之旅,通过既通俗又专业的语言和使人身临其境的图像让读者了解不同种类的中国手工纸各自的脾性。


从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史料内容,到中国传统手工纸技艺的现状,《寻纸》将这趟寻访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旅途的细节摊开来,一一呈现给读者。

川地访纸五程纪(第五程:走马羌寨观舀纸)

四川绵阳市平武县,走马羌寨手工舀纸

身为半个“旅客”,作者曾在这趟旅途中遇到不少突发情况。

高原反应会伴随着指甲变紫、头痛和呕吐等症状,但遇上的好纸又让作者能够打起精神。

山体滑坡导致路面受阻只能弃车步行,在西藏无人区迷路遇上独狼,在太行山谷独自行走,在长沙患病咳嗽时还要驮着大背包早出晚归奔波……

我以胸前挂单反,后背 60 升大包,手上挎着拎包的逃难造型, 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运煤大货车穿梭往来的国道上,从山西大巴转移到河南大巴, 顺利完成“ 国道交接”。

即便有诸多困难,作者依旧还在继续着这趟寻纸之旅,可见作者对纸的热爱,对传统手工纸文化的热忱。

川地访纸五程纪(第三程:壮哉!德格印经院)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德格印经院

《寻纸》带着读者从一个“背包客”的视角,跟随作者的“手持摄像机”去往中国古法手工纸生产者的工作现场:

一张纸也许会在一个几根粗木支起来、四面无遮挡的小木棚中面世,也许会在遍布石柱、石笋、石花等钟乳石景观的穿洞里面世,又或许会在四间土房、地基由不规则石块的纸坊里面世。

《寻纸》带着读者与作者共同体验各类手工纸的制作工序和制作要求:

比如“焙墙”:一道让纸张贴在竖直的墙上晾干的工序,作者对铁焙墙和土焙墙的区别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书中也将现代漂白工艺和传统漂白工艺进行了对比,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手工纸以及手工纸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玩”出来的加工纸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风和堂文化艺术品中心,风和堂流沙笺

作者在书里并不只是介绍手工纸的种类,还将镜头移到了造纸过程中的关键主体——造纸工匠上,看见他们的执着、热忱和情怀。

透过他们,读者也能瞥见当下手工造纸业在风雨中穿行的艰难现状。作为一名在工作中时常因为找不到得心应手的修复用纸而犯难的修复师,作者对这趟旅程寄予了构建古籍修复师和造纸工匠的沟通桥梁这一希望。

现代技艺对古法技艺的冲击

作者在书中这样说道:“寻纸的初衷,在我,是为了找到适合古籍修复的纸张。”古籍修复用纸有严格的标准,只有传统工艺和原材料制作的手工纸才能够满足这个要求。

作者也表达了对于古法手工纸技艺的未来的担忧。在现代工业技艺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手工纸面临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市场的冷淡回应等诸多问题,这就导致许多颇具盛名的手工纸生产地都只剩下一家正在运作的手工作坊。

名动南疆号墨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桑皮纸

一个杭州女子的隆回一日忙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隆回滩头花纸

手工纸行业的现状也关系着手工纸生产者的生存现状,一些手工纸生产者根本负担不起改变工作环境所需的金钱,一些造纸人为了生存转而选择在纸张里加入木浆成分。

按照真正的古法制作的手工纸成本过高,因此市场惨淡。这一个又一个横亘在中国传统手工纸文化道路上的障碍令人感到无奈。

交谈中,我感觉父子俩对手工纸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我想做好的纸,按照真正的古法工艺去操作,当然,时间长,成本高,相应的售价也高,不懂行的人接受不了。而我父亲却反对我的做法,怕我投入太多,一旦不如其他人用现代工艺做出来的纸便宜好卖,最后反被排挤出市场。问题是,大家现在就是恶性竞争,你卖得便宜,我比你更便宜,但成本终究是需要的,所以只能在材料和加工环节偷工减料,长此以往,就再也做不出好纸,传统的技法也会慢慢失传。”只要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传统古法造纸,好的纸就会被排挤,被淘汰。

一张张中国传统手工纸,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需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了人的参与,何来文化的传承?

使用中国传统手工纸技艺造纸的生产者、利用中国手工纸工作的古籍修复师和拥有中国传统手工纸知识的人,都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不可缺少的一环。

老一辈造纸人在老去,在逝去,有的幸而有人传承,有的却永远没有了传人。冯骥才先生曾说过:“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救火般的速度和救火般的精神。”我应该加快脚步,否则收获的将是更多遗憾。

通过《寻纸》了解中国手工纸的历史与今天,从个体出发建立对手工纸的认知,这就是手工纸文化传承的开始。

寻访之路的沉浸体验

《寻纸》收录了22篇优美、细腻的散文,记录了汪帆在十来年寻访路上的点点滴滴,足迹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地,远及新疆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1 寻找狼毒纸

2 一次感悟虔诚的行旅

3 连城诀

4 竹纸掂来未觉轻

5 铅山连四似铅重

6 麻纸生产场景背后的那些事儿

7 养骡与租骡的纠结

8 名动南疆号墨玉

9 梁平二元纸与梁平年画 : 谁成就了谁?

10 一个杭州女子的隆回一日忙

11 “纸都”无纸

12 不虚此行访贡纸

13 龙栖山:似曾相识故人来

14 曼召,傣纸的香格里拉

15 贝叶非纸亦成友

16 心中的日月:纳西文化,东巴纸

17 鹤庆:绵纸何故望如雪

18 丹寨构皮纸:洞里乾坤大

19 “玩”出来的加工纸

20 开化纸: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1 夹江访纸五程纪

第一程:浮华终将剥离尽

第二程:朝圣途中拾萃

第三程:壮哉!德格印经院

第四程:博物园里的大千世界

第五程:走马羌寨观舀纸

22 泾县守金 : 一张有温度的手工纸

纸张索引

后记

川地访纸五程纪(第三程:壮哉!德格印经院)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德格印经院雕版

本书特别选用触感柔软、有韧性的纸张,并采用空背的方式装帧,打造舒适的翻阅体验,帮助读者从书中极细微处体会古纸的性格。

在书后,作者特别设立了“纸张索引”,附上书中提到了25种手工纸实物纸样。在阅读文本之外,读者可以亲手体验古法手工纸的纹理。

一张真实的纸页,胜过多少文字的描述,更是拍摄的照片所无法相比的。

——姚伯岳(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

每本书的25张手工纸样均需要手工裁剪、手工粘贴。由于手工纸张具有不均衡性,手工粘贴的过程同样由人工完成,每个人收到的书可能都有细微的区别。

若使用机器直接裁剪手工纸,纸样边缘会过于平滑、呆板。作者带着纸张亲赴印厂,与印厂师傅反复确定裁剪及粘贴方式,并与自己的学生亲手裁剪纸样。

这是一场“匠心的接力”,从造纸工坊的竹帘,到作者遍及全国的脚步,至本书出版诸端。中国非遗传承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该书是省社科联社科普及项目“悦读丛书”系列科普读物之一

来源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