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迎面而来的温暖明媚让人欣喜,人们不约而同到户外探寻春天,即探春,又叫踏青、踏春。我国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感受春意。春风拂面、花草摇曳、空气清新,再配以女子们的环佩叮当、裙袂飞扬,实在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图景。隋朝时,著名画家展子虔绘《游春图》,对明媚的春光及人们成群结队游春的情景皆有形象的描绘。唐代的踏青更为盛行,踏春活动常把时间定位在上巳节农历三月三前后,杜甫有诗曰“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在宋代,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两大节日的习俗,踏青活动更加普遍。北宋都城东京城郊,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全是私家园林,这些私园全都“纵游人赏玩”。洛阳的园林更是驰名天下,宋人是这么形容的:洛阳“贵家巨室,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洛阳还有一样东西名扬天下,那就是牡丹。洛阳名园多种植牡丹,春时牡丹盛放,满城花香,前往洛阳逛名园、赏牡丹的游客络绎不绝,那个热闹的场景,就如今天,每逢春季,总是有无数年轻人涌往太子湾观赏郁金香。
北宋时期,西湖园林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加。宋朝初期因为战乱,西湖水日渐干涸。宋真宗景德四年,王济出任杭州知府,进行首次西湖疏浚工作。后至庆历元年知府郑戬再次疏浚西湖,至元祐五年,苏轼动员20多万人全面治理西湖,挖泥筑堤,引水拓湖,改善了百姓生活,也大大改变了西湖的景色。宋仁宗皇帝曾写诗赞美杭州,大意为“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杭州“天堂”的美称也是从这时开始。至南宋中期以后,临安城内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顶尖的工匠、技师、诗人、画家,他们根据西湖地势与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博采众长,取造园方法之精华,将西湖园林景观打造成全国之最,将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对中国的造园艺术具有杰出且意义深远的贡献。
南宋杭州市民同样保留着“探春”的习俗,杭州西湖畔众多的私家园林都“放人游玩”,其中的蒋苑使园圃,占地面积不大,但造景十分精致,不但有亭台花木,园主人还在旅游旺季举办斗鸡、蹴鞠等活动,设立跳蚤市场,以娱游人。苏堤上一度形成了湖中集市。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风貌著作《武林旧事》中有记载:“苏堤一带,桃柳浓阴,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又有买卖赶集,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跟现代的城市公园实在没什么差别。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千年以前的宋人,早就把春天过得多姿多彩,忙碌而充实。
(杭州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