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国家社科基金 | “近代太湖地区的水域开发与生态环境研究”获结项优秀

发布时间:2023-03-06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近代太湖地区的水域开发与生态环境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批准号:19CZS051

所在学科:中国历史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胡勇军(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进行时间:2019.07-2022.12

最终成果:水利、政治与环境:近代太湖地区水域开发研究

代表性论文:

1.《政治因应、生态灾变与近代太湖水域浚垦政策变迁研究》,《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20期),商务印书馆2022年。

2.《“厚古薄近”:近四十年来江南水利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运河学研究》,2021年第1期。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水利史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20世纪初,美国学者魏特夫提出了“治水国家”说,由于其过于强调国家政治集权而忽视民间社会,故而饱受质疑。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水利社会”研究范式的引导下主要探究基层社会中国家权利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乡村社会的发展变迁等很多极富新意的论题。同样,作为社会共同体产生的首要条件,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内部构成以及社会发展,而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又始终制约着人类的生存。故而,在水利、政治与环境之间,还有极为广阔的阐释空间有待研究者去挖掘。本成果系统梳理了近代太湖地区水域开发的演变历程,即 “招垦劝垦”—“勒石禁垦”—“浚垦兼施”—“垦熟为限”—“废田还湖—“国家垦殖”,并以此进行谋篇布局,总计十章,凡三十余万言。重点讨论了政治对太湖地区水域开发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开发过程中环境所遭受的严重破坏。在生态环境平衡打破之后,政府如何去及时调整水域开发的行为,包括通过改变传统的土地制度来消除地政中的弊端,以及革新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治水理念。总之,从近代太湖地区水域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深刻观察到政治、环境、经济、技术以及民生等多种要素之间的联动。

(二)重要观点

第一,太平天国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经济衰败。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充裕财政,战后清政府在各省荒田较多的地方设立招垦局,并实行较为宽松的垦殖政策。这种政策确实解决了当时江南地区人口不足、田地荒芜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外来客民的不断迁入,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垦湖行为的失控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对太湖上下地区的农田水利产生了严重影响。

第二,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中国虽然开始照着近代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在地方事务的处理上,依然延续了传统政府的特征。这一时期,太湖地区私垦湖田现象日益严重。就在此时,江苏省署和吴江县政府鉴于太湖水利的重要性,一改之前的弛禁态度,而实行严厉的禁垦政策。即便如此,在利益的趋动之下,地方豪强勾结官府人员和客民私自围垦,呈现禁者自禁,围者自围的局面。

第三,1927年之后,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禁垦令,禁止土客和豪强围垦浚垦界线以内的太湖水域,同时对浚垦界线以外的湖田进行清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实践证明,在湖田清理过程中,只要存在缴价放领、清丈升科等环节,就始终存在吏治腐败和地政模糊两大问题。清理失败的原因除了是法制和人事两方面的积弊由来已久,积重难返,根本原因还是政府清理湖田的意图都是谋求财政收益,而非地政改良。

第四,在近代太湖地区水域开发过程中,疏浚和垦殖一直是众人争议的焦点,其背后实则代表着防害和兴利的考虑。支持垦殖的“兴利派”官员为了化解这种阻力,他们托辞疏浚和围垦同时进行。只是当前经费有限,所以迫于无奈先进行围垦,并保证将所得收入一半用于太湖水利疏浚。当然,地方人士自然能看出这只是官方的一种说辞,实际上结果就是有垦无浚,并奋起抵抗。纵观整个历史,这一时期极为复杂的湖田纷争不仅体现了传统以来国家与江南地方精英的利益之争,更折射出民国初期政局动荡之际水利与政治的复杂关系。

第五,近代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水域开发引发的纠纷和矛盾,对地方社会权力结构具有重塑作用。古代,在技术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会在丘陵和平原的交汇之处开挖一些人工湖泊,比如余杭的南湖和北湖、句容的赤山湖、丹阳的练湖,用以蓄水,分杀上游水势,起到防洪的作用。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湖泊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围垦,疏浚的人力和资金成本也越来越高,并且还引发了地方纠纷。民国时期,西方先进的测绘和工程技术传入中国,国内的水利专家开始学习和借鉴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治理方法,在上游修建拦水坝和蓄水库成为防洪的一种重要方法。随之,人工湖泊的防洪功能被钢筋混凝土修筑的水库替代,同时还不存在侵占的问题。然而由于修筑水库的技术和成本都非常高,在民国时期一直停留在规划阶段。

第六,湖田因为其坍涨不定的特性而使土地产权难以确定,民间纠纷不断。如何处理这一特殊的土地,并将其纳入到国家财政赋税体系中,这一问题困扰了历代政府数百年。近代土地经济思想的发展给这一难题带来了新思路,即实行土地国有,创建公营农场。湖田不再以出卖未垦荒田为目的,这样也就不存在滋生吏治腐败和民间纠纷的环节。在日伪统治以及抗战胜利后,国家对太湖地区的水域开发,实际上就是沿用了这一思路。首先是禁止土客和地方豪强私垦,然后再动用国家力量,制定整个水域开发计划。此外,国家还将整个的土地划归给社会团体建立农场,以图彻底解决了土地产权纠纷问题。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第一,本成果可以丰富江南环境史和水利史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江南水利史和环境史的研究呈现明显的“厚古薄近”特征。本成果选取前人关注较少的传统社会晚期至民国现代国家建立这一时段,系统梳理了太湖地区水域开发的历程,以此廓清水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二,本成果主要探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作用机制,对近代太湖地区水域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具体考察,将大大深化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可为当前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确立一定的标准。

(二)应用价值

本成果可以为苏南经济建设与生态治理提供历史经验。近年来,苏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也遭遇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而寻找有效对策的途径之一就是从历史角度分析其成因。

四、项目负责人简介

胡勇军,历史学博士,博士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培养计划。主要从事江南水利史、环境史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专项等厅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史林》、《中国农史》、《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江苏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