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省第二十一届哲社奖获奖成果 |《网页印象形成的理论路径模型及其结果的构建与检验》

发布时间:2023-03-31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浙江工业大学叶许红教授、浙江大学彭希羡研究员等所撰写的论文《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heoretical Path Model of Web Page Impression Form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2020年9月发表于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该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站质量影响消费者在线购买决策的行为规律和神经机制研究”(批准号:7130212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专项项目“神经科学驱动的管理决策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批准号:71942004)等的研究成果。在数字经济时代里,深入理解互联网美学对于企业运营和管理网站平台极为重要。以网页美学为例,合理设计的网页能够使用户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进而影响用户后续的信任感知、行为意图和满意度等。大量研究发现用户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视觉设计相关的特征信息,而视觉美学又是视觉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特征信息。探索如何使用不同视觉美学因素合理设计网页信息,触发用户产生良好的网页印象是企业网站平台运营和管理的重要目标。现有文献中鲜少有研究不同视觉美学因素如何形成用户的网页印象以及其后续的用户决策和行为等,这给学者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机会和学术挑战。该研究成果结合美学赏析理论、印象形成理论和线索使用理论等构建了网页视觉设计特征-视觉美学影响用户网页印象形成以及后续行为意图的理论框架,运用眼动追踪实验方法验证了两类不同视觉美学(包括经典美学和表现美学)对用户在网页上的唤醒度、注意以及网页印象形成等存在着不同的影响机制。

该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贡献主要有:第一,该成果为数字世界中用户印象形成机理的研究做出了一些贡献,填补了人机交互领域和美学研究领域的理论空白,开拓了互联网美学的研究方向。第二,该成果将现有的构建在人类物体和现代艺术基础之上的印象形成理论模型扩展应用到信息系统网页设计研究领域。该成果发现用户网页印象形成遵循了印象形成理论模型,即用户对视觉美学首先进行自动处理过程,然后使用注意认知处理过程来形成网页印象并进一步对网页继续浏览/离开行为有个延滞影响。同时,该成果加入线索使用理论深入分析了注意处理过程中的认知机理,这是在印象形成和网页设计现有文献中所没有的内容。该成果通过整合印象形成理论模型和线索使用理论构建,验证了用户网页印象形成的内在机理和理论框架,丰富了网页设计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第三,该成果结合生理神经工具(眼动追踪技术)和传统行为研究方法,采集客观数据和主观数据,再运用多层结构方程建模分析方法来评估和研究变量之间的效应关系,使得该研究结果获得了更大的可信度和效度。该成果的研究方法为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作用。第四,该成果解决了网页美学观点的争议。现有研究对经典美学和表现美学的重要作用有不同的观点,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缺乏理论基础或者不恰当的数据分析方法。该成果深入揭示了网页经典美学和表现美学对用户网页印象形成的影响作用。通过严谨的理论构建和逻辑分析以及眼动实验数据的客观和准确地分析,结果揭示了经典美学的影响作用相对更重要于表现美学的作用。论文成果为视觉美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论文成果发表的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简称ISR)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Dallas)选出的全球商学院最顶尖24本学术期刊(简称UTD24)之一,是国际管理学领域顶级期刊,在国际管理学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同时,该期刊也是金融时报评定出的50本商学院顶级期刊(简称FT50,是金融时报对国际商学院进行排名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英国商学院协会(ABS)评选出的4*星级期刊(最高级别)。

作者简介

叶许红,女,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系统和人机交互研究等。

彭希羡,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系统行为和人机交互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