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社会对人文社科知识有普及的需求,是文明的大进步。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读一读社科知识普及小文,都是最时髦惬意的事情。浙江社科将在每周日设社科普及成果精选栏目,连载部分优秀社科普及作品以飨读者。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古至今,人们都关注“器”与“道”的关系:道在上,器在下;器亦道,道亦器;道先器后,器以载道;日用即道,天下皆器。从时空的角度理解,除了文化意义上的道,器物在生产使用和传播过程中,还有空间上的“道”,器物随人的旅行,是一部新的旅游史。今天节选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科普读物类(22KPDW04YB),刘小方的《器物旅行记》中的《玻璃旅行记》。
1851年,为了迎接首届万国博览会的召开,英国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在伦敦海德公园建起了一幢耗费30多万块玻璃的高大建筑—水晶宫。这座通体透亮的房子宛如一粒晶莹的大雨滴从天而降,以前所未有的靓丽姿态屹立在人们眼前。白天,那剔透的玻璃在阳光下耀眼夺目,令人迷醉;夜间,水晶宫内灯火通明,宛若天街上的明灯。
在彼时的中国,玻璃还是相当稀罕的玩意儿。追溯玻璃旅行的历史,我们发现,早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一批批丝绸金帛从长安打包西行,一件件精巧的玻璃制品也在古罗马的街头、埃及亚历山大港和中亚粟特人的驼背上包装完毕,准备踏上东进之路。
玻璃,火与沙的西方故事
成语“窗明几净”最早出现于北宋,说明当时人们对理想家居生活的要求。“窗明”,当然要装上玻璃效果最佳;但从宋代至清代中期,中国人的窗户基本都是糊纸或布纱。如《长物志》中说:“俱钉明瓦,或以纸糊,不可用绛素纱及梅花簟,冬日欲承日,制大眼风窗,眼径尺许,中以线经其上,庶纸不为风雪所破,其制亦雅。”雅致虽然雅致,但采光性和耐用性必然大打折扣,让人不禁怀疑,古代的“窗明”是不是指不糊纸张的透亮?
我们不妨进一步设想,如果没有玻璃,就没有灯泡,人们只能在屋内点油灯,在室外打灯笼,那么,城市璀璨的夜景将不复存在;如果没有玻璃,品类繁多的光学仪器就不能顺利诞生,就不会有各种眼镜、透视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那么,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如果没有玻璃,汽车、轮船的驾驶舱不会是透明又挡风的所在,驾驶的乐趣要减少一半,最可怕的是飞机,将无法一飞冲天……看来,玻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还是相当深刻的。
关于玻璃的起源,专家们一般认为,玻璃最早出现在埃及或两河流域。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追溯说,很久之前,一艘腓尼基商船在暮色中进入地中海某港口避风躲雨,生火做饭的水手们一时找不到搭建炉灶的大块石头,就用船舱里的苏打凑合。不想,在第二天早上,他们在炉灰里发现了许多闪闪发亮的小晶体。这些小晶体既不是木头、泥土,又不是金属、石块,而是“玻璃”。
事实上,只有高温才能熔化沙子、苏打、石灰,进而产生玻璃,一般生火做饭是达不到这个温度的。所以,俄罗斯科学史专家斯韦什尼科夫在《玻璃的故事》中指出,老普林尼的记录是不靠谱的。斯韦什尼科夫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可能诞生于古埃及的陶瓷作坊,是陶瓷匠人为瓷器上釉时的意外收获。100多年前,人们在埃及菲弗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一颗水滴形状的绿色玻璃项珠,碳十四测定显示其年龄已超过5500岁。这一发现也将人类制造玻璃的历史定格在更加遥远的过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葡萄美酒在唐代长安的东市和西市中不难见到,但夜光杯大概只能是“枥多名马,家有妓乐”的富贵诗人王翰所持有了。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夜光杯一般不大,上面也少有花纹,其奇妙之处在于,夜光杯异常光亮,而且转动后会显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早期,罗马匠人把一些五彩玻璃碎粒放到透明的玻璃里,这些碎粒可以把光线折射开来,所以哪怕只是借助一点微弱的烛光,夜光杯也能五彩斑斓、流光溢彩。对于那时候的人们来说,夜光杯的光学现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被赋予了各种“神性”或“灵性”。传说这种杯子会发出一股特殊的、柔和的香气,有人还相信杯子可以解除毒性,等等。
罗马皇帝尼禄曾经花费70枚塔兰特银币购置一个玻璃夜光杯。据说,这笔钱在当时可以买进300名强壮的年轻奴隶。在遥远的东方,大汉帝国的丝绸虽然也很昂贵,但与玻璃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了。据学者统计,汉武帝时期的长安,40匹绢的价格才能换得一个“汉生口”(即成年奴隶或战俘)。据此推算,罗马的一个夜光杯的价格相当于长安1.2万匹绢的价格,如果再加上数万里的运费和商队的合理利润,大汉帝国大概没几人能买得起尼禄的夜光杯。
如此昂贵的价格意味着玻璃制造技术须严格保密,意味着玻璃成品多为杯、盘、碗、盏等方便携带和运输的小物件,意味着玻璃成为商队长途贩运的核心产品。近些年来,国内先后出土不少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玻璃珠,如1974年甘肃平凉庙庄出土的数枚大小不一的战国时期的玻璃珠,2011年安徽当涂县陶庄战国墓出土的一颗“蜻蜓眼”。这些玻璃珠均采用镶嵌技术所制,器型和纹饰与同时期地中海地区的玻璃制品完全一致,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玻璃旅行的方向和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