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三月采茶忙,杭州的三月天也是品茶的好时节,这个时节采摘下来的茶叶被称为“明前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古有俗语,“明前茶,贵如金”,对于爱茶人来说,品一杯清明节前采制的春茶当是春日里赏心乐事一桩了。
茶叶被誉为东方的神奇树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和人工种植茶树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是茶的古名,保护人类的健康原来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就开始了。目前关于饮茶最早的记载来自于西汉王褒所写的《僮约》:“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从这份劳动合同中我们发现煮茶迎客、产地买茶都已经是人们的生活常态。到了唐代,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论《茶经》问世,作者陆羽因此也被喻为“茶圣”,茶作为中国的国饮开始行销世界。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茶叶真正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则是在宋朝。宋代既有考究的宫廷茶文化,又有朴素的市井茶百态,还有修行人士的寺庙茶。闲趣品茗的生活贯穿于各阶层日常生活之中。北宋都城汴京茶肆四处林立,茶客络绎不绝,文人雅士点茶斗茗、贩夫走卒谈笑其间,宋徽宗甚至还亲笔撰写茶学著作《大观茶论》。南宋定都临安,作为南方最重要的茶产区,茶产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除了国家专营,通过固定市场实施大规模交易,还新生了一种称为“茶司”的流动茶摊。百姓用茶担子挑着两只锡炉,备齐杯筷、调羹、瓢托、茶盅、茶托和茶碗,游走在大街小巷,物美价廉的茶水买卖为更多的宋人提供了生计。
宋朝还是中国出口茶叶的高峰时期。我国内地有茶缺马,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又多马和无茶,故从唐代开始我国历史上的边茶贸易形成了“茶马互市”的交易方式。宋神宗熙宁七年,朝廷在成都、甘肃天水分别设立茶司和马司,专掌以茶易马的事务。随着宋代将茶叶贸易下沉到普罗大众,愿意从事茶叶外贸的人群迅速扩张。南宋时,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形容说:“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就是描写熙宁建立茶、马司以后300年间频繁的茶叶贸易往来盛况。时至今日,在西南地区,我们仍能发现当年沿用至今的“茶马古道”。
不过南宋时期由于陆上通道被辽,西夏,金阻断,海上茶叶贸易更加繁荣,商人们将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海船运往东南亚,行销世界,也有力地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茶叶从药用材料演化为贸易支柱,从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普及为大众的生活日常,甚至成为宋代闲时四般雅事的生活美学流传至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成为更具广泛影响力的“世界茶”。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