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7日下午,由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和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之江青年茶座(第五期)在杭州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制度型开放与‘地瓜经济’提能升级”展开热烈研讨。来自在杭高校的三十余位之江社科青年学者参与研讨,省社科联规划处处长董希望、副处长陈婧到会参与交流。研讨会由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吴宝主持。
会上,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工商大学陈衍泰教授就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国际化模式、海内外协同机制、多主体能力建设、治理机制与政策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实现高水平国际化的新路径。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吴宝教授提出浙江应该增加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治理能力,通过制度型开放营造出更具国际水准的营商环境,为“地瓜经济”的提能升级提供制度支撑。浙江工商大学俞荣建教授提出要通过“根植升级”应对当前国际分工转移的新趋势,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分工体系。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汤临佳教授提出“地瓜经济”的内涵应向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完善开放性平台功能以及构建全球化产供体系跃升。
会上,学者们还就如何增强民营企业信心、激发民营企业家精神、稳定未来经济预期,如何增强制度构建中的“人情味”,使“蒲公英经济”转变为“地瓜经济”,如何增强链主型企业培养,防范产业链被动转移,如何提升数字规则话语权,利用好平台经济与数字经济优势,赋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陈衍泰教授针对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战略研究作了发言。陈衍泰教授总结了中国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问题和经验,提出“全球治理-创新生态系统国际化-企业能力建构”三位一体整合分析框架,并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四个特殊情境,重点围绕国际化模式选择、海内外协同机制、多主体能力建设、治理机制与政策四个核心科学问题及解决的过程进行论述,为中国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并为民营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不断深化的过程提供实践指导。
吴宝教授提出“地瓜经济”的提能升级恰逢其时。今天谈“地瓜经济”一定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重新激发民营企业家精神。浙江应该增加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治理能力,通过制度型开放营造出更具国际水准的营商环境,为“地瓜经济”的提能升级提供制度支撑。一是要加强市场、规范、标准、制度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规则清晰的营商环境,帮助民营企业应对技术变轨、治理转型和代际传承的叠加压力。二是要积极参与国际产业标准与规则制定,提升国际规则话语权,用制度创新吸引和留住优质的国际和本土企业,便利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三是要注意制度构建中的“人情味”,让企业家把心放在浙江,把根扎在浙江。“地瓜经济”的提能升级,硬的营商环境要素和软的营商环境要素都不可或缺。
俞荣建教授从根植升级的独特视角对“地瓜逃离”的现象及应对方向作了发言。首先,俞教授就“地瓜企业如何扎根本地并汲取本地营养”的关键问题,总结了本土代工企业根植升级的机理理论。他认为,根植是自我中心网络编织的过程,包括资源供应网、技术网、人才网、市场网以及横向合作网,而升级是一个企业能力视角的概念。在浙江省新春第一会提出开放经济一号工程之地瓜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藤曼开拓至全球,已形成五大类、十二小类创新链以及离岸、海外、本土等三种空间情境。其次,俞教授对于地瓜经济的最新前沿话题展开论述,一是地瓜经济如何应对中美大国竞争及后全球疫情危机的双重大变局冲击,二是浙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如何实施全球化战略包括主场全球化,三是地瓜经济需要有效处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后俞教授抛出了有效应对“地瓜逃离”的产业链战略思维。
王明琳教授指出,“地瓜经济”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主要是为解决土地资源不够的问题,鼓励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如今的“一带一路”本质是升级版的“地瓜经济”,不论术语如何变化,都是围绕着制度、产权、市场、产业链、相对优势等科学问题,这是没有改变的。学者要透过政府的语言去看透内部的逻辑。王明琳教授认为,制度环境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家心中的信仰,要让民营企业家对未来有稳定预期。最后,王明琳教授认为我们应该要相信未来,要充分相信中国人的智慧,特别是现如今宏观经济环境不乐观的时刻更应该相信中国的未来,因为过去的经验表明,每次仿佛要进入万丈深渊的时候,这些困难都会被我们一步一步克服。
程聪研究员指出,地瓜经济主要包含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地瓜经济是什么?对浙江而言,地瓜经济就是“瓜生藤蔓”,这符合浙江企业的产业模式和产业形态。二是为什么要提地瓜经济?民营企业是浙商的主要成分,由于单个企业的能力往往有限,浙江经济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走“积少成多”“抱团取暖”“聚沙成塔”的新模式。三是地瓜经济做什么?除了培育新企业以壮大“块茎”,我们更要把“藤蔓”伸展地更多、更远,形成既要“养瓜”又要“伸藤”的新型产业链布局。
汤临佳教授从“地瓜经济”概念的提出与内涵、“地瓜经济”政策实践与创新以及“地瓜经济”能级提升的对策三个方面作了的发言。首先,汤教授指出,“地瓜经济”是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概念。新发展格局下“地瓜经济”的内涵实现跃升,并从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完善开放性平台功能以及构建全球化产供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生动地阐释。其次,汤教授举例说明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区在发展“地瓜经济”方面的先进做法,浙江在创新相关措施的同时也要积极学习和借鉴领先省市的做法,全面打造更具韧性、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的浙江“地瓜经济”。最后,汤教授认为浙江“地瓜经济”要实现提能升级,应“聚力聚焦”五个方面,一是全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产业高端化发展基础;二是打造双循环核心枢纽,实现高质量内外贸易协同;三是数智赋能现代产业体系,占据全球产供链条制高点;四是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浙企,提升企业能级和辐射能力;五是培育壮大“浙江人经济”,形成多层次开放融合格局。
王海研究员指出,地瓜经济关键在于“把根留在浙江”“让块茎长得更加粗壮硕大”“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而让浙商重回浙江不能仅仅依靠政策驱使,还必须积极发展人文关怀,用我们的“人情味”将“蒲公英经济转变为真正的地瓜经济”。同时,“跳出浙江发展浙江”靠的是政府和企业两辆马车并驾齐驱,以政府政策为依托,以企业内驱为动力,共同拉动浙江经济的提能升级。
宋树理教授指出,地瓜经济作为更高层次的浙商反哺,其发展质量和形式不可同日而语。制度开放带来的外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省内市场,与狼共舞问题是一种长期问题、阶段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地瓜经济发展问题纳入“经济与政治、市场与国家”相互交织的框架内进行探索。同时,国家在面临“硬脱钩”“集体脱钩”时,必须激发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对长期价值、社会责任等多元化目标的追求实现企业对国家需求的回应和回馈,从高层次的逻辑基础层面探讨促进地瓜经济有力发展的方式和路径。
刘淑春研究员首先就“地瓜经济”、“地瓜理论”内涵发表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认为新发展格局下浙江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其次,通过调研我省“未来工厂”,发现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和贸易显现出被动转移的趋势,这导致本地产业链严重萎缩。主要原因在于全球范围内消费需求萎缩以及美国对中国实体出口限制的逐渐加大。最后,结合阶段性实地调研分享了对我省“地瓜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政府应该发挥重要职能,通过全面跟踪实现“对症下药”;持续加大“链主”型企业培育力度;借鉴学习福建等省市的先进做法。
王节祥副教授从平台的角度对如何实现地瓜经济作了发言。平台实际上是一个原组织,是一个提供基础设施的主体,可以容纳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将藤蔓伸长出去,随后滋养本地。王教授表示,直播电商和产业平台目前是值得关注的两个领域。直播电商可以直接促进消费的国际化,对于中国产品走出去起了重要作用,但直播电商的人才资源匮乏,时常面临“补课”的问题。产业平台想要走出去就要和国外一流的企业共创,获得先进的技术来赋能本地企业,然而在国外与先进企业共创将面临很大的制度合法性问题。因此,如何帮助直播电商“补课”,如何解决制度合法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赵磊教授从宏观层面对制度开放与地瓜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发言。赵教授指出,过去对于开放问题考虑比较多的是贸易的开放,如:推进市场一体化,塑造中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实际上,过度依赖贸易的开放可能会加剧国内市场分割,削弱国内一体化的建设,从而影响我国国内大循环建设。为此,我们强调制度的开放不是一味地贸易开放,要尽可能使我国国内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尽可能削弱贸易壁垒,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要以制度的开放作用于国内大循环,进而适应国际循环,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郭元源副教授简要分析浙江现阶段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是“浙江快车还能开多久”,虽然目前外向型经济和数字化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发展,但是制度优势、环境优势正在慢慢丧失,这对于依赖出口的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地瓜经济”是希望浙江吸引浙商,让浙商回到浙江的土地上,这是化被动为主动的一种策略。郭元源教授认为我们现在可以思考化主动为被动的一种新策略。通过营造支持企业发展的环境,让企业觉得不来浙江发展就会面临高成本的局面。那么这种主动的方式也许会比被动的方式更持久。
湛东升副教授以种什么瓜,种瓜人和买瓜人三个形象的比喻对地瓜经济发表见解。湛教授指出,种什么瓜的问题可以以总部经济为抓手,实现总部经济的基础是企业需要有一定的产业,配套的交通设施,较好的教育和人才资源,政策支持以及企业家应当具有当地人情怀;种瓜是指企业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营商坏境来匹配,目前企业发展最普遍的制约因素是工作环境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买瓜则和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例如:房租或房价是国民消费占比中的很大一部分,因为租金而导致的人才流失以及企业用地紧张而导致的企业外迁会直接限制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