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自古以来,女性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古代,由于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受到钳制。隋唐之后,女性地位有所提升,教育,就业的机会逐渐向女性开放。到了宋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女性教育获得了迅猛发展,形成了更加多元的体系,除了把女性培养成贤妻良母,还兼顾她们的性情和才学,将《孝经》《女德》等书籍纳入特定教材,甚至诞生了专门的女官选拔制度。在封建父系社会,这种教育思想是当时世界上开明的进步思想,其引发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潮流,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自上而下的改变自宋太祖赵匡胤施行以文治国的政策后便开始萌芽。至宋太宗赵光义“科举改革”引发的教育普及,给了女性更多受教育的机会。这在宫廷教育中首先得到了证实:宋代的宫廷女性普遍接受系统的文化培养,包括算术、书法、写作、绘画等。宋代书画作品中,宫廷后妃群体不乏佳作流传至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尤其是宋代士大夫群体,普遍重视女子的文化素质培养;开明之士或富裕之家也乐于将女性送入私学,接受正规塾师教育......许多著名的文人还亲自为家中的女子传授知识,普及文化。这使得这些女眷们成为了大宋女子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比如,王安石家中擅长诗词的女眷就多达五位,王安石妻子吴氏、王安石的妹妹、两个女儿和侄女都有诗作流传于世。北宋士人魏泰为此在《临汉隐居诗话》中感慨:“近世妇人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
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取得的文学成就也与其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其父李格非是苏轼弟子,长于散文,且藏书丰厚,而她的母亲王氏同样出生在书香门第,这使得李清照从小就经受家庭熏陶,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小小年纪便已经是文采出众。南宋文学家朱弁在《风月堂诗话》卷上称颂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除了接受教育,宋代女性在就业、经商的职业保障方面,也有了较大改善。宋朝市场经济繁荣,民间妇女的就业有供过人、针线人、堂前人、杂剧人、拆洗人、厨娘等职业可供选择。女性开酒楼、茶肆等已然司空见惯,还出现了以女性来命名的餐饮品牌,如曹婆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等。随着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宋朝政府还专门颁布了法律来保障女性的经济权益。当时盛行厚嫁之风,律法中规定,女子嫁妆的所有权都归女方所有,如果“和离”(离婚),女方可以带走嫁妆及其增值部分,夫家不得侵占。
获得一定财富自由的宋代女性不仅擅于当家,还懂得经营、投资自己:清雅的三白妆,淡雅修身的衣裳,远山黛眉,隔衣熏香。她们对于美的态度,对于精致美好生活的追求,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经济的发展。当时有一款从大食国进口的香水,称“蔷薇露”。其时装蔷薇露的容器,是一种细颈雕花的进口玻璃瓶。因其价格昂贵,南宋官窑的匠人们便依其形制炮制了一款瓷瓶,现藏于南宋官窑博物馆的粉青釉纸槌瓶,学者推断就是宋朝女性的香水瓶。
总而言之,宋代女性不只是家庭的“贤内助”,在家庭之外也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据统计,仅在文学方面,大宋涌现出有记载的女作家290人,其中女词人90人,女诗人200余人,她们为中国古代文学史抹上了争奇斗艳的浓彩一幕。她们,和现代的女子一样美丽,一样努力,一样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