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李建设教授所著《“中美澳”竞技游泳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兼论中国游泳“浙江经验”》一书,2020年12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美澳竞技游泳优秀人才成长规律比较研究》的重要成果。从我国重返奥运大家庭的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到2016年第31届里约奥运会,美国游泳队获得了119枚金牌,平均每届13枚;同样是游泳强国的澳大利亚是27枚,平均每届3枚;我国则是13枚,平均每届不到1.5枚,其中有三届颗粒无收。显然,美国始终且牢牢占据着国际泳坛的统治地位;澳大利亚近年虽有滑坡,但仍然位列游泳强国;我国则崛起了一股中国游泳的“浙江力量”,在近两届奥运会获得的5枚金牌中有4枚是“浙江造”,新华社曾数次刊发长篇“钱塘何以出蛟龙——泳坛浙军现象解析”“泳池再现浙江现象——浙江游泳缘何常青?”“中国泳军里约大放异彩 浙江大地遍植游泳基因”“全运游泳综述:浙江‘一家独大’模式难以复制”,“中国游泳看浙江”已成为泳坛共识。
美国竞技游泳为何能长期称霸天下?其人才辈出且巨星不断涌现的奥秘是什么?浙江游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启动了大规模的“留洋”澳大利亚计划,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堪称中国泳坛“半壁江山”的优秀运动员,然而,中国游泳“浙江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浙江游泳能否提供可类推的经验?优秀游泳运动员成长走的是一条什么路?又是怎么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这一系列疑问,使得我们开始系统思考浙江游泳的成功经验与美国游泳的长盛不衰,是否有其内在的逻辑同构。该书基于对浙江游泳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回答了中国游泳“浙江现象”的形成机制,解读了中国游泳“浙江经验”的核心要义。
该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1.提出了中国游泳“浙江现象”的形成机制,从体制机制层面回答了为何其他省市不乏也有类似浙江的举措,唯独浙江游泳率先突破?为何浙江发展竞技体育的政策环境相同,唯独游泳项目脱颖而出?2.揭示了美国游泳长盛不衰的逻辑必然,从学校教育体系、训练竞赛体系、运动员培养体系、教练员培养体系及项目管理体系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美国式“举国体制”的竞争优势;3.提炼了优秀游泳运动员成长的基本规律,即共生效应规律、师承效应规律、期望效应规律、最佳年龄规律、扬长避短规律和综合效应规律,可为其他项目提供实践路径;4.总结了“中美澳”竞技游泳人才培训体系的核心要素:科学选才是前提、名师名教是根本、基础训练是关键、训科融合是核心。
该书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通过对拔尖游泳运动员成长路径及成才规律的探究,反思我国竞技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出路,为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提供实践路径。在权威期刊《体育科学》发表的中国游泳“浙江现象”及“浙江经验”两篇论文,在游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回答了浙江模式是否可复制。促成了国家体育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合作举办“中国(浙江)国家游泳队”这一省办国家队的重大创新,为新举国体制构建提供了浙江样本。多次受邀参加了“总局党组与专家座谈会”和“全国游泳工作会议”,就竞技体育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和“浙江游泳经验”作了专题发言;多次为总局系统优秀教练员及中青年教练员培训班授课,并为多省市竞技体育管理干部及优秀教练员授课;受聘担任浙江省体育局备战奥运会全运会专家顾问组成员,课题组成员受聘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长期担任国家队游泳科技助力教练。
作者简介
李建设,男,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宁波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宁波大学大健康研究院院长,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尤其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在权威刊物《体育科学》发表论文40余篇,其他一级学术期刊和SCI及SSCI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全国统编教材3部。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