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香润泽心灵,读书启迪人生。“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新的一年,“荐书”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畅游知识海洋,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富有”。
稻读公社荐书主题
字里家国亦浩然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中国文化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浩然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在于谦的《石灰吟》里是:“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岳飞的《满江红》里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文天祥的《正气歌》里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苍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在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化解危机的钥匙。处于时代节点的我们,更应该牢记我们的历史使命,多读“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书籍,让民族家国在心、大道正气在怀,山川河流入梦、星河日月伴行,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里,守望传承,向新而行。
推荐一
《烽火热土》
作者:方向明、潘玉毅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从今天的“现场”,从三北抗日根据地历经80年留下的遗迹切入,回溯80年前三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军部领导下众志成城奋力抗战的“现场”,还原那段壮怀激烈历史的细节。那是一个个不该忘记的共产党人,一段段不能忘记的历史瞬间,一股浩然正气民族精神气。让历史事实本身说话,让今天以及今后的人们从历史细节中感受悲壮和气节,从这块厚重的土地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多元丰富的写作手法,增强了阅读的丰富多元体验。全书十四篇,作者期待此书能“还原”三北在抗日时期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为扩大慈溪红色历史影响力提供一个文学非虚构的文本。
作者简介
方向明,1966年9月出生于慈溪,中国作协会员,宁波市作协副主席,慈溪市作协主席。作品散见《人民文学》《十月》《散文选刊》《文学港》等期刊及多种选本,著有散文集《故乡书》《西皮散板》,主编《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等。
潘玉毅,1987年出生于慈溪,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慈溪市作家协会理事。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十月》《脊梁》《安徽文学》《当代人》等发表文章200万字,出版散文集《纸上红尘》、报告文学《点灯人》(合著),参与创作《百年光芒》《乌镇时间》等多部报告文学。
读书笔记精选
书里的故事就像谍战片里的情节一样扣人心弦,不知不觉间就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年代、那段历史。虽然时隔遥远,但过去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般,那么真切。在烽火肆虐的岁月里,凤湖中学从1942年9月创办到1943年10月,后遭日伪强迫解散,只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却被誉为“浙东敌后抗日教育之模范”,它所燃起的红色火苗,给予了时人与后人坚定的信念和力量。妇女群众在阳觉殿为牺牲的战士立的碑,七星桥战斗和相公殿战斗的群众们对革命战士的歌颂,高背浦章节中那些不畏艰险、坚决服从命令的英明领袖,他们透过时空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爱国精神!
从十四个“红色胜迹”开始,这本书用一个个“历史细节”回放镜头,带我们一起回到80年前的烽火岁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讲述慈溪的抗战故事,也是在讲述中国的抗战故事。慈溪这片土地,见证的那段烽火燃烧的岁月,一定不止书里呈现的十四章。
作者:严杭挺 浙江树人学院护理学本科生
推荐二
《曾国藩家书》
作者:曾国藩/檀作文
出版社:中华书局
时间:2016年4月
内容简介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作者简介
檀作文,男,安徽东至人,1973年3月生。199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4年9月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孙静教授,研读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1997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任副教授。
读书笔记精选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复杂多面。他在摇摇欲坠、朽木摧枯的时代里坚持维护传统,却又做出了“自强新政”的大胆破格举措;他保守旧物,顽固迂腐,却又抉破旧物,颤颤巍巍面向新时代。有学者评价曾国藩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他一生恪守中国传统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毛泽东曾赞誉“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特质更是在《曾国藩家书》中显现。曾国藩写给长辈、兄弟子侄的书信里将平生感悟与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细细阐述,我们可见曾国藩对家人的爱护与家族家风的重视;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更是留给后世之人的必读之书。
作者:李晨欣 宁波大学历史系本科生
推荐三
《山河之书》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3年1月
内容简介
《山河之书》是《山居笔记》的全新修订版,余秋雨教授的很多经典文章都被收录在《山河之书》之中。《山河之书》的核心篇目《我的文化山河》,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
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由教育文化界的多次民意测验和专家推举,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读书笔记精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余秋雨先生身体力行,步行丈量出中华文化的三条天地之线,在祖国大好河山间感受文化,感受历史,感受生命。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山河不仅是山河,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于自己的历史。她有属于自己的骄傲,有属于自己的眷恋,也有属于自己的无奈。她的骄傲,是造福世代百姓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的惊骇。她的眷恋,是苗族村寨以大树延续人的生命、人死树仍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她的无奈,是敦煌莫高窟文化惨遭无法磨灭的灾难,是中国的文化宝藏流落海外。一步一故事,一目一山河。
余先生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山河就是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唯一的见证者只有山河。《山河之书》中我最喜欢这句:“我们该记住马可波罗最早向世界报告的那些有关杭州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曾经悄悄地推动过那些远航船队,因此也推动了世界。”打开这本书吧!这是我们的文化山河。
作者:赵薇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
精选读书笔记陆续上选,欢迎读者继续投稿,投稿邮箱:sklkpc@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