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代的报业

发布时间:2023-02-27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传媒行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新媒体平台抢滩用户的碎片时间,传统报业也迎来了融媒发展的大浪潮。和如今的信息大爆炸不同,历史上人类致力于信息传媒的发展与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广义上讲,中国最早的传媒形态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歌谣。在周代,每年春天,遒人晃着摇铃,在民间走街串巷传达政务新闻,同时也顺便采集民风民谣。这种遒人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为采诗官,他们所采集的民歌经整理后,将直接呈报给天子御览,供统治者体察民情、评估施政得失。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源于此。到了西汉,邸报出现了。“邸”,相当于郡县等地方政府或藩镇在首都所设的“驻京办”,负责抄写皇帝谕旨、向地方传达中央消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邸报实物,是唐代的进奏院报,已经具有现代报纸的雏形。到了宋代,由于科举盛行、识字人群大量增加,官报开始大量发行,同时还出现了贴近百姓生活的民办小报。

宋代邸报,又称朝报,有严格的审查制度,称为“定本”。发报前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审核,称”判报”,审核通过后才能向地方分发。并且邸报的正本只发至各级政府部门的长官,长官以外的官员和士大夫只能看到它的抄件。因此,不同阶层的人群就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给民间小报提供了发展机会。小报由于没有审核制度,各类信息非常丰富,不论是朝报上明确登载的官方消息、还是坊间的传闻,民众都能在小报上一探究竟。这也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宋代报业的繁荣。

根据文献的记载,宋代经营小报的人,也必须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其中以进奏官、使臣、下级官吏为主。还有一些“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人,称为“探官”。根据探听的信息级别,出现了“内探”“省探”“衙探”等多种称呼,这些“探官”可以说是现在新闻记者的鼻祖了。

由于小报以“快”为卖点,导致其刊登内容的真实性有所欠缺,常常会刊登一些假新闻,因此宋朝政府曾经多次整顿。但由于小报信息丰富,始终发展良好,到南宋时成为了临安城“四百十四行”之一。与其他新兴行当如“猫窝”(专门卖猫窝)、“猫鱼”(专门卖猫粮)、“改猫犬”(给宠物猫狗做美容)、“修皮鞋”、“出洗衣服”、“提茶瓶”(职业侍茶人)等同属于城市的新兴服务行业。

当时卖报纸的行当叫“供朝报”。据南宋《靖康要录》记载,小报还成为宋代提振民意的重要平台。小报上常载有北方军民抗击金兵的消息和主战派官员反对议和的奏疏,这让民间小报成为各阶级知识分子的首选。

综合来看,古代的邸报类似如今政府的文件系统,需要机要人员“邸吏”专门管理,不是独立经营的新闻单位;而小报则不然,它独立经营,形成了编辑、记者与发行人员等具有近代报刊性质的行业细分。因此,从狭义上说,宋代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新闻事业进入了真正的开端,绵延至今。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