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东坡先生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发布时间:2023-02-19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代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古往今来,学习与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纵观历朝历代,宋朝可称得上知识传播的高速发展时期。两宋三百年间涌现出了大批著名的文人墨客,我们耳熟能详的范仲淹、苏轼、欧阳修、陆游、文天祥等文化名人层出不穷。他们都与我们杭州这座城市有着不小的渊源,其中苏轼尤甚。无论是从宋代璀璨的文化星空来看,还是放眼整个中国文化史,苏轼都是一位足够闪亮的文化偶像。我们追寻他的学习和成长可以发现,他的文学成就与其一生好读书和善读书是密不可分的。

苏轼祖籍河北栾城,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由母亲启蒙,七岁读书、八岁入学。其父苏洵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对苏轼的教导是非常系统且严格的。五十年后,苏轼在海南还曾梦见年少时读书的情景:“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这首名为《夜梦》的诗为我们勾勒出苏轼儿时场景:儿时的苏轼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贪玩,到了父亲抽背《春秋左氏传》的日子,心中担忧惶急,自己比喻仿佛鱼儿吞了钓钩……在父亲的严厉督促下,苏轼养成了勤读书的好习惯,到老也不再有丝毫懈怠,这也形成了他做学问的态度:“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暇窥园葵。”

古人读书有个重要步骤就是手录抄书,既加深记忆、又练习书法,一举两得,苏轼也不例外。青少年时代,他将一百二十卷之多的《汉书》手抄了三遍。“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苏轼抄书,每读一遍、便抄写一段的概要,到最后只需抄写一个字、凭借一字就能背出数百言而无一字差缺。苏轼好友朱载之佩服不已,留下了“先生真谪仙才也!”的赞评,并把苏轼作为榜样教诲自己的儿子:“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耶?”

纵观苏轼一生,嘉佑二年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仕宦之旅长达42年,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也宦海起伏、奔波四方。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自号东坡居士,垦荒种地之余勤勉著书立说,四年下来成就斐然,出诗200多首、词66首、文章170多篇、书信280多封。苏轼晚年,侄婿王庠向他请教读书之法,他说,一本好书必须精读数遍,每次读之前先确定一个专题进行研读,如是再三,方可把书读透。甚至借用了《孙子兵法》中的策略,认为读书就像用兵,要“我专而敌分”,即每次读书集中一个问题突破、进而各个击破,所以也被后人称为“八面受敌读书法”。这样读书便可做到既精又博,真正把书中的知识化为己用,将来需要用到的时候也能应对自如。这个方法在我们如今知识广博,浩如烟海的信息时代尤其重要:如何选取真正适合自己的知识,精心求索,相信对今天的我们也是读书的不二妙法。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