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台州,怎么就这么好吃

发布时间:2023-02-19

|

来源:台州市社科联

浏览:

品山珍 寻海味

台州,为什么这么好吃?

因为地理得天独厚,食材遍布山海。台州三面环山,处于盆地沃野之中。山海灵气,尽在此相会。

品山珍,寻海味,舌尖上的台州,至鲜至美。


壹 山珍之美

台州的山,绵延不绝,内蕴深厚。这里有品类丰富的蔬菜,还有鲜美不让海鲜的河鲜,以及让人心心念念的家禽畜类。

说山珍,我们先上水灵的蔬果。

“黄岩蜜橘红丁冬,店头荸荠三根葱”,这是黄岩民间赞美千年传承的店头荸荠的顺口溜。

眼下正是吃荸荠的时节,将店头荸荠煮熟去皮捣糊,加少量淀粉做成荸荠团,油炸加糖,即为一道“马蹄踏霜”。清热解毒、开胃消食、生津润燥,重要的是,鲜甜可口。

除了荸荠,黄岩还有一个属于田间的至鲜蔬菜,就是产于头陀地区的茭白。因为水质优良、绿色无公害,头陀茭白声名远扬,是2020年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

上好的茭白,无需复杂的烹饪,清蒸,是最好的选择。

当小株茭白蒸制完成,蘸酱油或肉汤汁,配上一碗香米饭,茭白和着稻米的清香,就能让食客感受到大山的呼吸。

好山就有好水,好水必有好物。

天台东部的泳溪乡,是徐霞客首游天台山的第一站。

泳溪有三香,“香米、香鱼、香茗”。泳溪香鱼被称之为“淡水鱼王”,对水质的要求极为敏感,千百年来生态一如既往保持完好的泳溪乡成为仅有的香鱼产地。

煎烤是制作香鱼最好的方法,煎好的香鱼有多香呢?“一家烤香鱼,全村香十里”。

如果你爱吃鸡,那一定听过“三黄鸡”大名。

三黄鸡,以羽黄、爪黄、喙黄“三黄”得名,产自仙居。三黄鸡长年放养于山林之中,悠闲踱步,吃的是嫩草、昆虫,因此体态轻盈、肉质细腻、油脂适中。

彩酱三黄鸡,将仙居两大名产三黄鸡、仙居碧青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清香的仙居碧青茶叶倒入锅中,与三黄鸡块一起煮熟。如此煮出来的鸡肉,酥嫩鲜美,缕缕茶香。

冷盘切鸡块,鸡皮与鸡肉之间会形成一层透明的凝脂,辅以三黄鸡独有的清亮色泽,使人食指大动。再配以青葱酱、红辣甜酱、蒜蓉黄酱、紫红酱油四色蘸酱,色香味俱全。

“橘乡”黄岩的蜜橘,也能与肉类一并烹饪,造就另一番美味。

一盏盏镂空的小橘碗里,盛放着一块块带着汁水的仔排。这就是黄岩名菜“橘味仔排”。

青黄的橘皮与酱红的仔排相映衬,令食客见之食指大动。尝上一块,仔排浸透着蜜橘的甜味,排骨肉瘦而不柴,油而不腻,酸酸甜甜,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还有一道菜,名为山海双珍,一碗汇聚山珍海味。它的另一个名字,叫沙蒜豆面。

沙蒜生长于沿海滩涂及浅海泥沙中,营养丰富,多膏、味鲜。台州多产番薯,豆面,是用番薯粉精制而成的。当沙蒜遇上豆面之前,它们经历了猪油、蒜苗、酱油、老酒等多个配料的加温,最终成为一碗浓稠喷香的山海双珍。

“呲溜”一下滑入口中,谁能不喟叹一声?


贰 海味之鲜

海鲜,是外地游客到台州最垂涎的美食。台州的海岸线,呈现的是不同的大海真味。

冬春之际,东海海鲜之精髓,在于“肥美”。

牡蛎,俗称海蛎子,从冬至到次年清明是最肥美的时候。牡蛎被誉为“海中牛奶”,营养丰富。

鲜牡蛎肉通常有清蒸、鲜炸、生炒、炒蛋、煎蚝饼和煮汤等多种食用方法。在台州温岭,人们最喜欢用牡蛎肉炒大蒜。大蒜去除了牡蛎的腥味,还能锁住牡蛎鲜甜原味。

冬季夜晚,看着排档厨师,将蛎肉过开水去掉黏液备用,热锅倒少许油,加蒜泥、姜片、大蒜根段爆香,端上桌后,筷子稍微下得慢,只剩蒜叶了。

在温岭,真可谓是“不看硐天辜负目,不食黄鱼辜负腹”。黄鱼,是海鲜中不可多得的好食材,肉质细嫩,鲜美无比。

家烧黄鱼,是台州人心目中最对得起黄鱼的烹饪方法。家烧黄鱼没有浓油赤酱,黄灿灿的汤汁中集满了黄鱼独特的鲜香味道。用筷子轻轻一夹,白嫩的鱼肉散发出黄鱼的香醇,沾上汤汁,入口的鲜味让人回味悠长。

天冷时,人们也爱吃另一种滋补油香的海鲜——跳跳鱼。

跳跳鱼,大名“弹胡”,也作弹湖、弹涂,以三门湾为主的台州湾滩涂均有产出。

弹胡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价值特高,还可入药,被誉为“水中人参”。

葱油弹胡,最能吃出弹胡的原汁原味。

带鱼,是冬季台州海鲜的最佳代表作。作为纯野生海产鱼,带鱼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肉质紧致、鲜美无比,只有大刺,再怕鱼刺的人,都可以放心大口吃鱼肉。

带鱼的吃法很多,比如温岭特色“干货带鱼鲞”,吃的是晒干后的带鱼;干煎带鱼,将新鲜的带鱼在油中煎炸至表皮金黄,外黄内白,里嫩外酥,色香味形俱佳。

另一种鱼,同样以“刺少肉肥”为人称道。

鲳鱼,这是台州春夏之交最应季的海鲜。在东海,一年四季都可捕捞鲳鱼,春、夏之交鱼群产卵洄游时,是最佳捕捞时节。鲳鱼骨少肉多,家烧、葱油、红烧,都是一样鲜美。

进入秋天,螃蟹则是必吃的。白蟹,又称梭子蟹,具有滋阴养血、解毒疗伤之功效。只需舀上一瓢清水,盘中放上葱姜提鲜,大火蒸煮七八分钟,蟹的鲜味就散发出来了。蒸煮的螃蟹色泽鲜明,蟹壳之下,金黄的蟹膏是鲜美的灵魂。吃时,鲜美的膏汁从壳中喷溢而出,让人回味无穷。

在台州吃海鲜,总会说起三门,在三门吃海鲜,则不得不提青蟹。“何物可供郎下酒,糖颓青蟹砺江蚝。”青蟹的美味,清朝诗人鲍谦早已写进诗里。

清蒸、红烧、煲汤都可以,其中用黄酒煮青蟹,不仅适合秋冬季节,还让人吃出了青蟹的古早味。

如果不喜欢“啃硬的”,那你一定爱吃这道口感独特的海鲜。

龙头鱼,又名为“水潺”,只有一条柔软的主骨,肉质滑嫩味美。由于“柔弱无骨”,人们又叫它“豆腐鱼”。

水潺之所以软,因其体内含水量大。将水潺去骨后,放入盐、味精、黄酒、胡椒粉腌制后,挂上脆皮糊,入油锅炸制金黄成熟即可。

炸好的脆皮水潺,形状圆润,鱼肉鲜嫩,口感酥脆。

在沿海地带,还栖息着一种诗意的本地美味。

每当潮汛来临,它们会从滩涂的洞穴内探出身来,迎着海潮上下摇动触手,好似起舞,却徒留一个背影。因此,它便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望潮。

望潮可白灼,可红烧。同是望潮,春秋两季的望潮,最为鲜美。

但怎么吃,各地都有各自的偏好。三门喜欢红烧,在椒江等地,可能喜欢白灼,在玉环,最为流行的莫过于“明炉望潮”。

如果你想一次性多吃一些海鲜,那“海鲜杂烩羹”最适合不过。海鲜杂烩羹,一般用多种风味互补的小海鲜加青菜煲汤而成,多种海鲜的滋味交融,鲜上加鲜、鲜而不腻,是一道大众喜爱的营养汤。

除了海鲜大餐,在台州玉环,你能吃到鱼饼、鱼羹、鱼皮馄饨、泥螺煎等海鲜小食。


叁  小吃之糯

海鲜之美,是台州美食一角。台州的小吃,同样是很多人的念想。

大海给了台州鲜美,也带来了湿气,台州人的冬天,因为有了一块姜,所以多了一份爱。姜在台州,就是润物细无声般的存在。姜汁调蛋,是台州姜类小吃之翘楚。

走入冬天的姜汁调蛋店铺,锅上搁着搪瓷碗,搪瓷碗里,是一半姜汁一半蛋液。调蛋最关键的是姜汁,采用物理压榨,毫无添加。加热之后,两者融合、凝固,放入一勺红糖,别无其他奥秘。

但这样简单的食材,却美好地像无价珍宝,一口入肚,永留于心。

台州小吃,小中见大,蛋清羊尾,就是个中代表。食材仅有蛋清,但经过精密的油温把控,以及厨师劲道十足的“打蛋清”功力输出,把这至清至淡的食材,烹饪成了全国知名的台州小吃。

油炸后的蛋清酷似羊尾,因此得名。成品圆润可爱,一口咬下去,豆沙流心般充盈着整个口腔,热乎滚烫。蛋白经过热油烹炸,绵软中带点Q弹,虽是油炸小吃,却真正油而不腻。

乌饭麻糍,则是一道文气而温厚的甜食。以乌饭果子、柴叶浸渗糯米烧制成乌饭麻糍,配以红糖、松花粉,味道独特。

温岭有一款几代人相传的名小吃,取自猪小肠。小肠卷是以猪小肠缠绕成香肠的形状后卤制而成,吃起来甘苦中带着卤汁的甜味。小肠卷在卷制上颇有讲究,太紧会死板,太松便难以成型。做好的小肠卷口感Q弹,每一根被包住的小肠都煮得入味,外层卤香内层鲜味,地道的台州味。

“豆芽小菜满庭除,万户刀声入耳徐。五味调烹金鼎沸,只须虾蛤不须鱼。”这是清代临海诗人陈延烈的《十四夜调糟羹》中描写的制作糟羹的场景。对于府城临海,糟羹不只是一道特色小吃,更是一种文化积淀,是元宵节热腾腾的团圆之宴。

台州还有一块白水洋豆腐,远近驰名。

正宗的白水洋豆腐,几乎都是手工制作。选材考究,采用优质的临海本地产“六月豆”。选好的豆子,用清水洗净,浸泡,按一定比例配水细磨成浆,再用大锅将其煮沸,除去上层浮沫,然后漏勺悄悄挨近水面,一舀、一拉、一起,捞出三道豆腐皮之后用老卤点浆,最后倒入专用的纱布兜住沥水,移往木制模具再度压榨、去水成型。

这一系列工序制作出来的白水洋豆腐,不易破碎,老嫩适中,比石膏豆腐更软滑,比嫩豆腐又更韧。

白水洋豆腐的做法有很多,油煎、油炸、清炒……不过最地道、最适合这个季节吃的,当然还是小锅慢炖。

这一锅慢炖豆腐,曾让1921年居住临海的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难以忘怀。他在《冬天》一文里动情地写道:“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形成了台州独特的饮食文化。主食小菜,甜点小食,生猛海鲜,但凡想得到的种类,你在台州的餐桌上都吃得到。

台州的餐桌上,等待你的还有泡虾、饺饼筒、嵌糕、肉末炊饭、鱿鱼炒年糕、炒麻糍、萝卜圆……

如果你时间足够,台州各地都有千碗美食,待你尝试。


来源:台州市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