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健康”是近来很热的一个词汇。随着全球加速迈进数字化快车道,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网络通信技术加速融合并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正向数字健康发展阶段迈进。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愿景,是我国一段时期内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2023年4月18日,浙江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推进浙江省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浙江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九大行动”,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健康高地建设行动,并明确了健康科技等方面的具体指标。
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健康管理形态、行业监管要素及手段将会快速迭代更新,回顾医防融合发展历程,C县数字健康建设起步早、起点高、成效明显。在2021年“健康浙江”建设考核中,C县连续4年获评优秀等次,在全省县市区中名列前茅。在同年举办的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2021 CHITEC)上,C县申报的《基于AI、大数据的慢病健康画像网格化管理应用》案例,荣获首届CHITEC“英特尔杯”数字医疗健康创新服务优秀案例大赛一等奖。
1、线上探索:个体主动健康教育的数字化技术“摸路”
健康教育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通报《关于健康促进医院优秀案例征集结果》,C县的《以“健康银行”“健康处方”撬动个体主动健康》位列其中。
近年来,C县通过创新数字健康教育管理,实施“健康银行”“健康处方”,让居民以“健康行为”挣得“健康资产”,实现个体主动健康,以此打通了医防融合的关键难点、堵点所在。
(一)“数字健康1.0版”:以“健康银行”实现个体主动健康
2014年,C县创新开设“健康银行”信息平台,并明确纳入平台的健康管理活动内容,将健康信息平台、临床诊疗HIS系统、居民健康档案等健康管理平台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多方“数字健康”平台的共建、共用、共享。借喻实体意义上一般信贷银行的概念表征,C县科学推动“健康银行”模式的健康管理运维机制,即通过打通“知-信-行”的最后一环,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在让居民主动参与健康活动获取“健康资产”的过程中,C县以常态化活动抓取的形式实现居民个人健康活动相关活动收集,挣得健康积分,从而实现个体主动健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首先,打造个体主动健康资产增值体系。C县引入“健康资产”概念,以健康结果为导向,鼓励居民挣得“健康资产”换取健康服务、健康产品。C县科学有效地梳理出21种能够进行有效干预的个体主动健康影响因素,作为健康资产增值路径,并建立居民个人“健康储蓄账户”。居民可以通过参与常态化的体育训练、健康指南预览、健康知识培训、自我健康监测等多种形式,主动获取健康资产(积分),构成整个主体健康环节的行动闭环,实现个体主动健康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其次,创设个体主动健康资产兑付机制。C县营造便捷有序的健康资产使用场景,居民可以通过参与健康活动获取“健康资产”,可定时、定点兑换各种健康礼品或健康服务,包括健康产品、日常用品、健康基金等。个人“健康资产”排名靠前的用户,可额外享受全县医疗专家预约绿色通道、疫苗优先接种、中医理疗免费服务等健康权益。这形成“健康资产”的法理权威性,让居民在一场主动健康行为的过程中活的更加“扬眉吐气”,进而形成县域健康行为“你追我赶、比学争优”的浓厚氛围,促进全县域以健康行为赢来健康生活。
最后,搭建县域数字健康信息运营系统。C县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合力开发“健康银行”信息传播平台,主动与临床诊疗系统、居民健康档案、健康C县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健康载体互联互通,打通线上数字服务一站式、一体化服务管理平台。让全县居民能够在线学习健康知识、参与健康素养监测、兑换健康礼品等,养成日常个体主动健康行为习惯。C县围绕“健康银行”的在地机制,创新搭建健康场景,配备居民个体健康小屋,居民可以在“健康银行”之处主动进行自主健康监测、观看健康宣教、查询健康资产等个体主动健康行为。
(二)“数字健康2.0版”:以“健康处方”开具适宜个体化技术
2020年前后,C县进一步升级“健康处方”,给涉及的健康个体有针对性地开具健康良方,以此达到数字健康行为的初衷。这也是当前C县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关键节点所在。
第一,建立“处方信息平台”,实现健康教育科普一种声音,确保信息发布的合理性、权威性。C县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综合分析、研判各种常见的疑难杂症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吸纳县域医共体所有专家学者的力量,利用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健康大脑”,将慢病相关因素,如健康档案、体检信息、就诊信息、检验检查、既往病史、生活方式等方面要素数据予以量化,组建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库,包括视频、图片、文字等不同类别的要素信息资产储备,并进一步做好相关疾病健康信息处方的储存工作,科学分析疾病定义、危险因素、生活方式、治疗与康复等各类制约要素,建立了一套规范化、多病种的个体主动健康教育处方数据库。
第二,实现各健康教育信息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数字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在各类患者临床诊疗过程中,C县针对不同疾病患者的就诊情况,从HIS平台上抓取临床诊断、年龄、性别以及疾病分级等要素,根据抓取内容性质,从“健康教育信息平台”健康教育处方数据库自动筛选、匹配个体健康教育信息,形成符合患者个体实际需要的规范化、个体化“健康处方”。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个体主动健康教育的精准性,C县实行“健康教育信息平台”与“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相关联,在健康处方上显示患者签约信息,包括签约团队、联系方式、地址等信息,方便居民随时随地联系签约医师咨询日常健康知识。
第三,建立多方协同参与的智能化数字健康教育模式。C县根据门诊患者就诊情况,经由“健康C县”实现个体化健康信息精准推送,了解最新健康数据的前沿进展。患者在关注“健康C县”微信公众号后,可以自动获取后台推送传达的健康教育处方信息,“健康教育平台”还将就诊健康教育处方有针对性地推送给患者子女、父母监护人、以及签约医生团队等相关责任主体,以便家人和签约团队可以同步了解健康处方的详细内容,共同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形成个体主动健康教育的日常生活范式。
最后,打通数字健康教育主体的精准推送渠道。根据患者就诊情况和临床诊断的数据信息,C县按照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向不同疾病的患者精准且高效地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科普信息,提醒患者经常性地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此外,在结合不同主体患者的认知差异、学历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同时,C县以图文、视频等各种途径方式向健康主体多轮交叉推送健康教育信息,让可能产生的疾病风险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消解在萌芽状态。
2、线下应用:有序开展数字健康教育管理的在地化实践
2021年11月2日,浙江首家“健康银行”在C县正式挂牌上线,该医疗健康载体旨在通过创建医疗大数据线下管理平台,建立居民个人健康账号,形成个体主动健康教育管理档案。在健康银行这一“大健康”资源库的基础上,居民可以通过线上个人主动健康行为挣得相应的“健康资产”,凭借个人“健康积分”情况,兑换相当分量的健康产品,以“物质福利”积分个体主动健康教育行为,实现村(居)民个人健康教育管理意识由“被人管”到“自己建”的根源性转变,切实提升个体主动健康意识。
一是打造实体化数字健康管理平台,实现全方位统筹运维。为充分整合县域智慧医疗数字健康服务资源,疏通全县健康管理供给矛盾,科学分析居民个人主动健康个性化需求,C县在各乡镇、街道(园区)开发“健康银行”“健康处方”等数字健康医疗服务管理运营系统,并设置相应的个体健康活动管理、周期管理、“健康资产”管理,兑换管理等健康需求管理模块。同时,C县将“健康银行”“健康处方”与临床医疗诊疗HIS系统、居民健康档案构成互联互通、互动互构的健康管理共同体,确保实时抓取居民个体健康状态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服务资源精准供给。此外,辖区居民也可以通过在线注册“健康银行”会员,在线实时查询本人健康档案、健康积分、健康资产等健康资源,在线下“健康银行”,凭个人健康数据累积积分情况,兑换健康产品以及各种健康管理福利资源。
二是分门别类构建各类健康智慧的大环境,推行精准化个性服务。C县依托“健康浙江”建设,全县域改造乡镇卫生院、村社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相应地增设健康器材、健康跑道、健康居家等软、硬件环境,营造个体主动健康的大环境。C县有条件地建立“健康银行”服务驿站,利用“互联网+医疗技术”,在线建立云教育、云自助等大数据健康医疗应用场景,为居民提供日常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干预等个性化服务,实现健康自检数据自动上传健康银行信息系统,完善个体健康数据动态更新,指导医疗团队开展针对性、个性化健康生活指导。
三是融合多方共生性数字资源,开展精准化医疗健康管理的业务指导。C县依托健康C县、健康乡镇、健康村等数字健康教育建设的既有基础,融合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个体健康服务指导,比如前期疾病预防、疫苗接种、各种常见病的诊疗等。C县开展专项调查、排摸,确定当前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危险因素以及可利用的资源,明确重点干预人群及健康优化领域。此外,借助地方医疗资源优势,C县定期开展慢性病管理、孕产妇管理、婴幼儿照护、青少年心理关爱等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切切实实地提升基层医疗健康机构的工作实效。
3、对策分析:打通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任督二脉
(一)尊重文化差异,推动数字健康功能应用中不同民族语言的技术转译
较之以传统意义上的健康医疗服务保障,数字健康教育使用与效果差异完全不同于“面对面”的数字健康教育环境。在数字健康技术各领域推广的现实生活过程中,不同民族本身存在着的不同语言环境、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现实问题需要被充分考虑。特别是在少数聚集较多的地区,要有效开展转译服务,充分做到语言“解码”精准破除数字卫生服务之间的语言“隔阂”,推广数字健康技术的“本土应用”。
(二)关注特殊人群,有针对性地为老年等“弱势群体”提供技术支持
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数字健康技术潮流中是十分显著的“弱势群体”,不会用、不能用、不愿用是他们常态化的心理特征。因此,在使用数字健康技术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无障碍设计”理念贯穿始终,让老年人、残疾人能够主动融入数字健康教育的整个闭环服务之中,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通道,方便此类人群能够全天候、无缝参与到数字健康技术中来;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相关志愿者,提供一定量的志愿服务,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为他们使用数字健康技术提供实际支持。
(三)培育健康素养,有计划地开展适应性个体智能使用技能培养力度
依托家庭和社区,为“弱势群体”参与学习数字技术提供社会参与相应的途径支持。在数字健康技术推广过程中,家庭和村社往往在其中扮演着无形的推动作用。在社区,可以通过社区牵头开展健康教育,如拉横幅、大广播、流动大篷车等形式积极宣传;在家庭,可以让父母平时教导、科普主动健康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主动健康教育环境。从各地社会发展程度上来看,可以进一步整合利用村社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完善基层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开展适应性的数字技能培养活动,培养村居民养成良性的主动健康生活。
作者简介:
尹维杰,安徽淮南人,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化哲学,现供职于宁波市海曙区委党校,讲师,先后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理论建设》等中文核心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取得浙江省党校系统理论研讨会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1项,浙江省党校系统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课题4项等荣誉。
课题信息: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党校系统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课题“医防融合背景下健康管理数字化发展路径研究—以C县‘健康银行’‘健康处方’为例”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2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