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跨山问海”县域产业竞合促共富的浙江实践

发布时间:2023-12-29

|

来源:之江策

浏览:

工业强则县域强,产业兴则百姓富。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近年来持续打造多层次、宽领域的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以山区海岛县作为突破口和关键点,聚焦科创赋能、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利用“山”的资源、“海”的市场,探索出工业大县结对山区县“产业促共富”的新路径。

“山海协作工程”迭代升级是新时代深化“八八战略”,促进区域良性竞合、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工业大县与山区县以产业链协同合作为纽带组建联合体,不同联合体突显各自产业亮点,如“滨江区+泰顺县”以共富茶园、直播滨团、产供销一体化为特色,“余杭区+柯城区”以产业共构、文旅消费、飞地升级为特色,“萧山区+龙泉市”以校地企合作、产城人文融合、富农惠农为特色。为加快提升浙江山区县造血能力,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现总结以上三对县域联合体的产业经济竞合发展经验,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

1、浙江县域联合体产业竞合促共富的主要做法

(一)滨江区+泰顺县:厚植生态茶之根,开辟直播新赛道,强化数智产供销

共富茶园,助农增收。按照“两地企业+专家+基地+农户”多方共建模式,从“产茶叶”到“茶产业”,由基地开展标准化种植,专家提供技术支持,企业进行认领式购茶,以品牌运作方式助力百姓增收,与以往农户散卖茶青的低价相比,茶叶升值率高达30%以上。同时,“认领”企业对茶叶品质、农药残留、包装设计等方面均提出标准要求,倒逼种茶采茶制茶技术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

“直播滨团”,打通销路。充分结合滨江数字经济优势与泰顺山水优势,构建全链路直播服务生态。目前滨泰共富数字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30余家,启动三杯香、金丝黄菊等特色农产品系列直播活动,在电商平台上线首个县级馆“泰顺馆”,助推山区县产品“走出去”。2023年1-5月,泰顺实现网络零售额9.95亿元,同比增长51.3%,增速较快。

“产供销”一体,数智赋能。滨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建立泰顺供应链基地,从人、货、场、IP等多维度合作,打造产业集群效应的“产供销”一体化体系,满足各直播机构和电商平台选品需求,让更多省内集采单位能够一站式购物。打造“顺礼”系列品牌,推出顺酒、顺茶、顺石等八大类产品,提升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知名度。

(二)余杭区+柯城区:筑牢产业群之基,激活文化兴之魂,注入双飞地之能

“一村一品”,产业共构。明确山区县各村产业定位,使特色产业“星火燎原”,如余东村和余西村重点发展农民画产业,碗窑村重点发展窑瓷产业,斗目垅村重点发展手工面产业等。同时,各村之间抱团取暖、优势互补,推进传统产业提升,实现产业“斗转星移”:余东村和余西村的农民画应用于德门龙面条、五十都金钱眉、鸡尾葡萄柚等农产品包装和碗窑陶瓷装饰;碗窑陶瓷罐则应用于五十都村金钱眉茶叶的包装存放等。

消费帮扶,文旅兴村。余杭、柯城共同开发实施数智援建项目应用,上线农文旅融合的一站式新型电商平台“5026”山海协作商城,创建并升级“一卡”“一店”“一批公司”的消费帮扶“农产品消薄卡”项目模式,以数智科技畅通销售渠道、拓展商务模式。以文为媒,着力擦亮乡村文化名片。柯城参考余杭“径山乡村振兴联盟”,组建以余东村为龙头的未来乡村联盟,形成了农民画、陶瓷、研学、美育等文化产品,并实施“市场+主播”双培育计划的联盟文化走亲模式。

“飞地”升级,拓宽合作。加快柯城“科创飞地”和“消薄飞地”提档升级,合作招商,推动众多优质企业走进柯城、落户柯城。开启“研发孵化在余杭,产业落地在柯城”模式,余杭区智能硬件研发设计、软件开发领域和柯城智能硬件零部件制造、装配等产业开展“零整协同”“研发—制造协同”共建,飞地企业享受“同城待遇”政策。余杭利用数字化服务商集群优势,赋能柯城“恒业汽配”等3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平均提升生产效率15%以上。

(三)萧山区+龙泉市:搭建校地企之桥,立产城人文标杆,夯实共富乡之本

“校地企”联动,协力科创。采用“杭州研发—龙泉产业化—科创投资—浙大加速”模式,将萧龙科创中心作为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聚焦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文创设计、信息技术等四大产业主题,校地企紧密合作,吸引科技型企业入驻园区。龙泉作为萧山招商的“后花园”,近年来引进系列产业关联度高的“潜力股”项目,形成了以汽车空调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以青瓷宝剑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以知名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产业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富有龙泉特色的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产城人文,深度融合。龙泉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与萧山区以疗休养的形式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享受文旅、农旅“美丽经济”红利。宝溪乡高山、高塘、溪头、宝鉴、溪源田、龚岭等6个村庄抱团,共同在高山村青井自然村建设康养文化中心项目,发展康养文旅产业,经营星级农家乐,年接待游客量超过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0多万元。

富农惠农,强村兴村。两地构建“订单种植+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推进“食药用菌全产业链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高山蔬菜设施农业基地。龙泉高山村成立数十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力推广高山四季豆种植,亩均收入达1.5万元,已成为乡村富民支柱产业;开发“一山人”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品牌效益,进一步释放农产品发展潜力。

2、县域结对产业竞合促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启示

县域结对,山海互济,铺就蓝绿交织的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能级梯次化的浙江底色。打好山海协作“组合拳”,以数字科技为抓手,推进联合体产业资源相嫁接,借力补力填沟壑,焕发乡村振兴活力,走出产业竞合促共富的新天地。

(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驱动数智发展

一是科创两极赋能。工业大县致力于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推动各类专精特新企业脱胎壮骨,不断放大创新资源和产业溢出效应;山区县聚焦产业高质量能极建设,逐步成为制造业创新资源集聚和共享中心、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形成贯通工业大县与山区县的产业共富通道。

二是科技帮扶共创。工业大县发挥创新创业高地优势,加强产业项目合作,发挥“人才汇聚+创新孵化+资金集聚”三大功能,帮助山区县导入跨境电商、互联网科技领域高端资源,为山区县数字经济提供智力支撑和全过程服务,促进山区县“生态工业”发展。

三是构筑直播生态。利用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农业新生态,推动山区县果蔬育苗、种植管理及渔业养殖生产流程数字化管理,以“直播+农特文旅”“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方式深入农产品生产源头,推动农产品供给侧改革,促进本地特色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

(二)以跨山统筹为方略,聚力产业升级

一是特色产业错位发展。工业大县聚焦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在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市场主体升级、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上重点发力;山区县则利用生态领先、文化深厚的特点,“一村一品”个性化定制微景观、微网红,重点做强产业平台,培育优质企业,做优特色产业,根据联合体产业布局精准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做大乡村产业蛋糕。

二是整合资源梯度转移。深化共富联合体创建,通过“共富结对子、大手拉小手”,开展产需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引导工业大县优势扩张型企业投资项目向山区县靶向梯度转移,助推山区县融入全省标志性产业链生态圈;山区县要加强工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支撑,并在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拓展新的工业用地等方面发挥辐射和集聚功效,为工业大县带去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是推动山海协作平台升级。探索“产业飞地”合作新路径,如“飞地抱团”精准消薄模式、“飞地消困”新平台等,强化“飞地”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中的作用。加快“飞地”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各地在资金、招商、土地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助力消除经济薄弱村。

(三)以问海借力为通衢,共谋乡村振兴

一是乡村文化做媒带动产业振兴。挖掘山区县乡村文化内涵,做大“乡旅+吃住+游乐”产业,做强“主题+文创+人气”新业态,做宽“特色+产品+农业”新渠道,围绕特色农产品,推进研学团建、陶艺体验、亲子采摘、户外露营,以及农产品、文创产品、农家乐、特色民宿等项目发展,形成具有县域底蕴的“文化+产品”直播电商产业矩阵和内容文化阵地。

二是增强山区县造血机能。政府搭台、公益运营、企业参与,完善“美丽乡村+农业产业”结合的富民平台、产业链企业认领模式,在“产供销”前、中、后端同频发力,工业大县借助电商、直播龙头企业,强化山区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助力打造山区“新农人”主播,拓宽优质农产品销路,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三是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发展与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利益分配与共享,创新乡村联盟“国资企业+农业企业+研学企业+集体+农户”入股模式,抱团发展、统一运营、按股分红、共赢共利,引导支持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夯实“三农”压舱石。

作者简介:

陈凯鸣,温州商学院金融贸易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经济、产业竞合发展、乡村振兴等。

陈习定,温州商学院金融贸易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温州市瓯江青年社科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竞合、企业创新、数字经济等。

课题信息: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的竞合网络与协同机制研究”(21NDQN293YB)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