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一直以来,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全国工商联9月12日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以108家企业上榜的好成绩连续25年位居全国第一。随着二十届中央深改委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提出“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企参与国家重大创新”,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强调“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和新引擎。进一步强化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浙江民营经济优势,必将为浙江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带来强大动力。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科技企业“扩面提能”,推动第一轮“双倍增”计划,企业创新能力多年稳居全国第3,形成了“5个百分之八九十”格局(即企业的研发投入、科技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的科技项目、授权专利都占到全省的80%-90%)。随着8月30日《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2023-2027年)》等文件公开征求意见,浙江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未来势必得到进一步强化,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发挥不同类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利用浙江头部民企创新投入巨大、创新需求巨大的有利条件,全面调动头部民企参与重大创新的积极性,将头部民企打造成为引导和参与重大创新的强劲引擎。加快推进科技现代化,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石,培育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一、浙江省头部民企参与重大创新的三种逻辑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迫切需要夯实创新基础、充实创新主体、从源头和底层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这为新时代浙江持续推进科技强省建设、打造创新策源优势、加大力度培育企业创新引擎提供了根本遵循。
浙江民企凭借着持续的科技投入、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已经成为浙江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他们积极参与重大创新项目,对于重大创新成果有着迫切的需求,为浙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第一个逻辑是民企强盛的历史逻辑:浙江民企成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的生力军。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浙江的民企一直以来都是驱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主体。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6年的3.08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92万亿元,规模扩大50%以上,GDP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对浙江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抢占技术制高点。浙江省企业联合会、浙江省企业家协会、浙江省⼯业经济联合会近日发布的《2023浙江省百强企业》榜单显示,浙江省百强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1791.74亿元,比上年1712.13亿元增长4.65%,平均研发费⽤投⼊达到19.91亿元。浙江民企研发投入屡创新高,日益成为创新资源投入的生力军。
第二个逻辑是创新驱动的发展逻辑:浙江头部民企对重大创新成果需求迫切。一流企业必然要求一流的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能力。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塑造发展优势,浙江头部民企在平台建设、要素汇聚、开辟新领域新业态方面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浙江省工商联定期发布的《浙江民企研发投入百强榜单》对省内民企研发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创新能力突出的头部民营企业已经在积极参与实验室体系和新型研发机构体系建设。根据2022年的报告,29家民企主动参与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领域类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在知识密集的技术高地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正成为浙江头部民企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企业采用在全球设立研究中心、超常规部署研发⼈员等形式,有的企业累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国际专利授权超1万件,有的企业连续多年稳居隐私计算、区块链专利授权数量全球第⼀,在人工智能、AR、区块链等前沿领域集聚研发⼈员超1.5万。头部企业“扎堆”出海建立研发中心,体现了他们在战略新兴领域的长远发展高度依赖原始创新支撑,以及对高精尖技术知识密集区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强烈需求。
第三个逻辑是政企同心的政策逻辑:浙江民企参与重大创新信心充沛。浙江高度重视民企的创新主体地位,多部门联动整合强化政策资源投入,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2022年6月,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强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稳进提质的若干政策措施》,从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和制度改革三个方面提出了18条惠企促创的政策措施。今年出台的《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强化企业投入基础研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科企孵化器、技术转让等税收优惠,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等。8月30日,浙江省科技厅率先就《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2023-2027年)》公开征求意见,目标是到2027年逐步完善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惠及创新全链条的政策网有效缓解了民企创新的急难愁盼,民企参与重大创新的信心迅速提升。
二、鼓励引导民企参与重大创新的路径选择
放眼全球,龙头企业通常在创新和实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行业的领导者,龙头企业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能力,使其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来进行研发和创新,他们通常能够吸引顶尖的人才,并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龙头企业的创新实践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技术溢出可以为其他企业带来灵感和商机,促进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做活出题人:强化头部民企重大创新决策主体地位。浙江头部民企已具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科技强国顶层设计和重大决策的能力,充分发挥头部民企领航产业发展能力、丰富头部民企参与重大创新决策制定的渠道是发挥头部民企创新创新引领作用的首要工作。应给予头部民企在面向市场的重大创新方面更多的话语权,提高科技领军企业申报重大创新项目积极性,探索建立民企与高校院所的敏捷互动机制,构建头部民企与科研院所在重大创新决策制定中平等互信、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做优揭榜人:强化头部民企集聚创新资源集聚主体地位。头部民企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是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创新主体。与此同时,民企经营不确定强、资金周转压力大的问题,成了企业想投入科技创新又不敢放手一搏的 “急难愁盼”。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种子基金、风险投资、投贷联动等金融工具为不同发展阶段头部民企提供金融公共服务,免除头部民企参与重大创新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健全符合头部民企特点的奖惩一体化科研诚信体系,强化民企在重大创新中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民企做“负责任的创新”“有组织的创新”,促进头部民企在参与重大创新时取得的成果不但“能用”,而且“好用”,还要“用好”。三是以头部民企为核心构建创新资源集聚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和支撑头部民企融通创新的科研信息平台,数实结合推动民营头部民企融入重大创新生态。
做强答题人:强化头部民企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主体地位。2017年《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举措》出台,央企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协同创新水平等九个方面的举措在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积累了丰富的企业主导重大创新经验。浙江头部民企的重大创新不妨取法央企,一方面建设中央研究院以协调企业内部创新资源,集中企业自身基础性、共性、前瞻性核心研发资源向产业链开放,带动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院、颠覆性技术研究院等高层次、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或创新联合体,借助外部高能级科研机构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级。
作者简介:
魏阙,之江实验室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
尹西明,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员。
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陶永亮,之江实验室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
项目信息:本文得到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研究”(23ZDA061),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研究课题“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创新发展战略”(2022-JB-01)和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浙江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的创新模式、体制机制和典型案例研究”(2021C25021)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