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台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且自古就重视教育,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上演了许多动人故事,取得了非凡成就。2023年4月,“探访台州书院文存”大型融媒体行动正式启动,全面开展对台州书院历史的梳理,运用新闻的力量让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书院回归读者的视野和记忆,截至目前,在《台州日报》、望潮客户端已连续推送23期。我们开辟“探访台州书院文存”专栏,择期报道,展现台州深厚文教历史。
最后一期,让我们溯源温岭中学的起源——宗文书院。
点击播放视频
当代温岭,以“富”知名;然而台州其他县(市、区)乃至省内的许多家长都知道,温岭还有另一张发光的教育名片,它叫“温岭中学”。二十一世纪以来,这所中学高考分数超过重点线的人数有1万余人,100多位同学考入清华、北大。
让温岭中学师生骄傲的是,学校有着深厚的传承,横跨170余年。故事的起点,叫“宗文书院”。
乡贤们的礼物
温岭人在读书方面的成绩,一直很亮眼。据历代温岭县志记载,自宋迄清,温岭县中进士者97人,举人116人,另有武进士12人,武科举人56人。
成绩虽好,但有一件事一直让温岭贤达挂怀,因为地处偏远乡郊,本地学子总得远游读书。
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动工,历时三年建造终于落成的宗文书院,是一所由温岭乡贤、官员集体众筹建造的书院,可以说是乡贤们送给温岭学子的礼物。
山清水秀,四通八达,四方贤达慕名而来,让书院平添“豪爽英迈之气”,这让首任校长黄濬非常欣慰。
黄濬,字睿人,号壶舟,温岭本地人,道光二年壬午(1822)进士。道光十一年(1831),被贬斥至乌鲁木齐,与另一位蒙冤的名臣清官林则徐有了三天的邂逅,林则徐欣赏黄濬的人品,对他的文才也赞叹有加。邀请像黄濬这样才学出众的人物作为宗文书院的首任山长,可见当年温岭乡贤们对书院寄予的厚望。
黄濬《宗文书院记》中,第一个站出来倡议大家建书院的人,名叫金煦春。金煦春,字步蟾,号镜人,曾任会稽教谕、富阳训导,后升为江西补用知府。黄濬对金煦春的评价是“慷慨有志”。金先生的事迹也正是这四字的写照。台州府城建校士馆、朱子祠,他各捐一千两银子。婺源饥荒,他赈济饥民,救活了很多人。
赵佩训,字楚良,号八愚,是另一位资助宗文书院的温岭人。咸丰三年(1853),温岭发生大水灾。赵家藏谷仅百余石,他全部拿出来救济灾民,此外还提供原材料让灾民们织衣服解决穿衣问题,还积极想办法提供灾民钱财,让他们做生意重新生活。
百年间的传承
19世纪末,在“废科举,兴学校”的呼吁下,中国的读书人开始进入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初始模式。温岭的乡贤承袭先辈遗风,为宗文书院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金秉理,字次齐,横峰东洋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联合乡绅、学者人士,顺应朝廷之令,将宗文书院改为宗文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在宗文书院故址改办公立宗文高等小学堂,宗文高等小学堂附设初级师范完全科,为台州师范教育之始。
直至1959年,学校更名为浙江省温岭中学,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沿用至今。
这间学校里,走出了太多响亮的名字
闻国椿,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际上首创非线性椭圆型、双曲型与混合型复方程的系统理论;林家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杨海军,粒子物理与原子物理学博士,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博士后、研究科学家,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ATLAS实验,研究世界万物质量的起源及宇宙大爆炸初期的高温高能状态;陈中,“天问一号”测轨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在这些著名温中校友的回忆中,温岭中学“文理兼优”。在图书馆里,在与老师们的漫谈中,他们培养了兴趣,最后将兴趣拓展为优秀而有意义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