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探访台州书院文存丨观澜书院:台州第一所乡间书院

发布时间:2023-11-02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台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且自古就重视教育,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上演了许多动人故事,取得了非凡成就。2023年4月,“探访台州书院文存”大型融媒体行动正式启动,全面开展对台州书院历史的梳理,运用新闻的力量让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书院回归读者的视野和记忆,截至目前,在《台州日报》、望潮客户端已连续推送23期。我们开辟“探访台州书院文存”专栏,择期报道,展现台州深厚文教历史。

第二期,让我们走进台州第一所乡间书院:观澜书院。

点击播放视频

南宋,台州的文教事业十分发达,书院林立。淳熙年间(1174-1189),理学家、教育家石墪(原字为山字底,下同)创观澜书院于金鳌山,据《章安史话》记载,这是台州最早兴办在郡县治所之外的乡间书院。

关于观澜书院,现存可考的史料并不多。但是,通过创始人石墪的生平,以及他的交友状况,我们可以想象当年书院的盛景,并从中窥探些许理学在台州的传播情况。

台州大儒

石墪(1128-1182),字子重,号克斋,原籍新昌。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石墪,聪颖好学。他从小跟随舅舅陈良翰读书,勤奋刻苦,立志有所作为。绍兴十五年(1145),十八岁的石墪高中进士,后出任郴州桂阳(今湖南桂阳县)主簿。

石墪一生为官清正,在任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他在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当县丞时,当地闹饥荒,县里请求州里免除岁租,知州不同意,石墪力争,终于成功。

改任武进(今属江苏)知县时,当地郡守想要挪用县里公款建私宅,石墪坚定拒绝,为此触怒郡守,自请免职。

在家待缺三年后,乾道四年(1168),石墪调任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任知县。“选县内愿学者充弟子员”,恢复县学,又时常亲自讲学。为了扩大教育规模,石墪在当地扩建学宫,购买了万卷书丰富县学藏书,还购买了数顷学田,维持学校长期的发展。在石墪的治理下,尤溪读书之风盛行,不仅本县的学子前来求学,连周围各州县的读书人也带粮前来。石墪离任后,尤溪百姓为他画像立祠,纪念这位贤良正直的好官。

淳熙九年(1182)六月,石墪在台州病故。他的好友,著名理学家朱熹“哭其灵”,为他作墓志铭,记下了石墪的生平事迹及两人交往情形。

文脉相承

石墪一生,读书、讲学、治学到老不废,他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了不少贡献。观澜书院,就是他讲学传道之所。

石墪早年多在外地为官,回到家乡章安后便于金鳌山上建立观澜书院,亲自讲学,教授乡中子弟。这是台州最早在郡县治所以外兴办的乡间书院,在椒江南北最负盛名。

石墪也留下了许多著作,包括《周易解》《大学集解》《中庸解》及《克斋文集》10卷,他的《中庸解》经朱熹删定为《中庸辑略》2卷,收入《四库全书》。

石墪学识丰富,门徒众多。杜晔(字良仲,号南湖先生)和杜知仁(字仁仲,号方山隐士)两兄弟,早年也是他的学生。石墪与朱熹相交,便把杜氏兄弟推荐给朱熹。杜氏兄弟跟随朱熹学习,开创了台州史上第一个学派“南湖学派”,门下弟子众多。

如今,石墪和观澜书院都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发祥于金鳌山上的文脉却代代相承。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临海县令冯翊、县丞仲孙樊请叶菁等人士出资在金鳌山东北面处建金鳌书院。咸丰十一年(1861),书院毁于兵火,同治中,郡守刘璈重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办金鳌初等小学堂,借华景村文昌阁为校舍。后来,学堂部分建筑拆除,仅存文昌阁。

为了感念石墪对台州文教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台州市椒江区章安中学在学校打造了石墪像,尊奉石墪为第一任校长,以其主要思想的“仁”和“礼”作为校训,鼓励学生敏而好学,克己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