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浙西文化在嘉兴”学术研讨会在嘉兴桐乡举行。各地专家学者齐聚桐乡开展研讨交流,探讨如何打造文化新地标。
会上,围绕“朱子学研究”“浙西文化研究”等主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何俊,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程水龙,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学院教授张天杰等与会嘉宾通过主旨发言、分论坛讨论等形式发表了意见观点。
会上还公布了“浙西文化”研究暨嘉兴文化名人教育思想研究征文大赛结果,聘任专家学者为“浙西文化”社科研学顾问,为“浙西文化”社科研学基地授牌。
一场文化盛会,一城风雅气息。厚重的文化变得可感可亲,彰显出浙西文化的桐乡辨识度。
文化盛会为何花落桐乡?
历史上,浙江曾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西”与“浙东”。作为“浙西”三府之一,嘉兴是浙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桐乡,作为名人张履祥的故乡,与朱子学思想有着特别的渊源和牵系,也得到了浙西文化的充分润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南宋时期,桐乡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崇文尚学氛围浓厚兴盛。嘉泰年间,桐乡人辅广担任崇德县学的主学,创办了嘉兴最早的书院——传贻堂,后来改制为现在依旧著名的“崇德小学”。
明末清初,“浙西之学”坚守程朱理学,桐乡人张履祥作为浙西朱子学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在推动浙西文化迎来又一波高峰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浙西学派的“博雅”,重在诗词。来自桐乡的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选编了《宋诗钞》,撬动了清初诗坛,开启和推动了清代宋诗派的再兴盛。
可以说,朱子学在桐乡的传承与发展是浙西文化的华彩篇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桐乡将这份文化流淌在运河里、传承在文脉里、凝聚在街区中,成为推动城市绵延发展的重要内核。
就在2023年,嘉兴和桐乡联动谋划了《2023年浙西文化研究工作方案》,期待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场学术研讨会、一批重点社科调研课题、一批重大研究项目、一场征文大赛,进一步提升浙西学派嘉兴辨识度,解码浙西文化嘉兴基因。
如何为风雅桐乡添彩?
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浙西文化是一座极其丰富的精神宝库,此次研讨会放在桐乡,将有力推动浙西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桐乡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进一步擦亮“风雅桐乡”品牌。桐乡将一如既往高度重视浙西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也希望本次研讨会持续为桐乡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更为有力、更为坚实的学术支撑。
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中,浙西文化也应该承载“诗与远方”,付诸有形实践。
近年来,桐乡牢牢把握以朱子学为特色的浙西文化“博雅”特质,守住浙西文化的“根”和“魂”,通过举办征文大赛、开展课题调研、组织交流论坛等活动让浙西文化深入到基层,成为群众可以听得进、能领会、好落实的文化资源。同时,桐乡充分发掘以张履祥为代表的文化名人资源,打造张履祥文化园,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文化作用。
(桐乡市社科联供稿 转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