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研究成果
程丽蓉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大运河与文学”项目研究
悠悠水路,承载的不仅有南来北往的船只,还有一路顺水而来、且行且歌的文人墨客。
行万里路的游子,沿着水路,寻找江南的繁华、山川的壮丽、人间的烟火……他们探访的足迹,串联起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南达杭州拱宸,过钱塘江,在西兴镇衔接浙东运河,跨曹娥江,经绍兴市,至宁波镇海入海,形成贯穿南北、畅通海河的交通与水系格局。作为大运河南端唯一入海口,宁波正是水系交错中河海转承的枢纽之地,也成为地理、文化上辐射东西的关键节点。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程丽蓉教授告诉记者,从唐代的李白、贺知章、刘长卿、孟郊、杜荀鹤等诗人士子吟留明州,至宋朝有杨简、袁燮、沈焕等人承陆九渊心学而成的“四明学派”,明朝有阳明先生为首的姚江学派,明末清初则有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宁波运河文化累世积淀,已结出沉沉硕果”。
35位诗人80首诗 唐代著名打卡地
一条水路,于一座城市而言,意味着什么?
公元610年,隋炀帝重修江南运河,在原有水道基础上,修直拓宽河道,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可通龙舟。唐代以后,浙东运河屡经修缮疏浚。
如同一幅画卷,如果要在运河上标注重要节点,宁波必会被画上一个圈——这里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港口,在唐时,对外与交州(今广东、广西一带)、广州、扬州并称四大港口,对内连接京杭大运河,运河文化与海洋文化、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在此交汇、碰撞、融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人志士,沿着运河出行,是彼时最成熟的交通方式。程丽蓉教授梳理后发现,在唐代,宁波最能引发诗人诗兴的是自然山水和物产风物。
有学者统计,大运河宁波段应该是唐朝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全唐诗》中共计有35位诗人的80首诗写及宁波,其中多写四明山风光,余姚龙泉寺、奉化雪窦山、鄞江它山堰、慈溪秘色瓷、镇海招宝山也常出现,而临海之景尤被青睐。
大家熟悉的李白,就曾写有《早望海霞边》:“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以他擅长的夸张、比喻等浪漫修辞,铺染海霞映照山崖与沙滩的绚丽光影。
刘长卿在《游四窗》中赞叹:“四明山绝奇,自古说登陆。苍崖倚天立,覆石如覆屋。玲珑开户牖,落落明四目。箕星分南野,有斗挂檐北。日月居东西,朝昏互出没。我来游其间,寄傲巾半幅……”在他的笔下,四明山极富变化,广阔天地任“我”悠游,好不自在潇洒。
施肩吾写下四首诗——《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宿四明山》《忆四明山泉》《寄四明山子》,形容不同时间的四明山之景与音。
山水与意境相融 诗人们互相应和
转运南北,连通江淮,在繁荣富饶的盛唐,唐人辞亲远游,舟船往来如梭,以水波为曲、桨帆为歌,载着他们寻访更美的诗和远方。
于是,运河不只是由水汇聚而成,还有诗人妙笔点染下,出行的雀跃、友谊的珍贵、离乡的愁绪、家国的牵挂……多次游历浙东的许浑写下“露晓蒹葭重,霜晴橘柚垂。无劳促回楫,千里有心期”;岑参以五言律诗《送任郎中出守明州》,勾画出宁波“城边楼枕海,郭里树侵湖”的景象;白居易在《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眺望运河东端的宁波“有花有酒有笙歌,其奈难逢亲故何。近海饶风春足雨,白须太守闷时多”。
更有意思的是,苏州人陆龟蒙与寄居苏州为吏的湖北天门人皮日休结为文友,常称“皮陆”。他们二人应四明山隐士谢遗尘之请,以宁波四明山之九处景致为题,作诗九首应和,为“四明九题”,流传极广,直到宋代的史浩、明末的黄宗羲、清代的全祖望仍有和诗。其中陆龟蒙写“潺湲洞”,“石浅洞门深,潺潺万古音。似吹双羽管,如奏落霞琴。倒穴漂龙沫,穿松溅鹤襟。何人乘月弄,应作上清吟”,虚实结合,颇有通感之妙。
据浙东唐诗之路沿线文物遗存调查报告显示,佛教从天台的山林里走出,沿运河至明州(现在宁波),所以明州也一度成为当时重要的佛教圣地。程丽蓉表示,作为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宁波至今留有《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其中于季友和隐士范的写的两首唱和诗很有意思。于季友写阿育王山色“遥知松径望,棠叶满山红”,意象意境均佳,范的回应“风雪文章里,书镌琬琰中”,尽露其隐士格调。
诗词见证宁波发展 “港通天下”有气魄
宋室南迁之后,浙东运河的地位愈显重要,杭宁之间、海内外人员往来更为频繁,城市日渐繁荣,南宋之后,诗歌更多描写宁波的风物景致。
如宋代史浩有《天童育王道中》《游东钱湖》二诗,“春供万象当远目,响答两地纷鸣禽。风摇野帻去复去,雨浥乳窦深复深。”“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晚烟笼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对仗工整。
王安石为天童寺作诗二首,其中《天童山溪上》,“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溪深树密无人处,惟有幽花渡水香”,意象跃动。另一首《明州钱君倚众乐亭》写友聚宴饮,“舣船谈笑政即成,洗涤山川作嘉趣”,可见都市生活之乐。
元代丁鹤年有诗《题东湖青山寺古鼎铭长老钟秀阁》咏东钱湖:“玉镜夜寒通沆瀣,翠屏秋净倒空青。避烟鹤起檐间树,行雨龙归几上瓶……”
这些流传千年的诗词,也见证着宁波城市的发展。
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的桨船,到唐代三江口帆樯林立、船舶穿梭,“海外杂国贾舶交至”,宋代宁波镇海的明州船场成为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官办船场,再到如今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背倚大运河,面朝四大洲五大洋,书藏古今的宁波,集聚着“港通天下”的气魄与底蕴。
而今唐宋古典诗词犹在,宁波提出,要发挥山海相连、文旅融合优势和文化IP影响力,全力建设浙东唐诗之路和大运河诗路。同学们可以追寻着李白、陆龟蒙的脚步,沿着浙东唐诗之路抵达宁波,与“书藏天下”的天一阁相遇,立于千年河港与海港的交叉口,放眼西东,那些浸润着时光的诗词,就是贯通古今的关键密码。
来源:《钱江晚报》2023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