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人用水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3-01-15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活起居离不开水。“依水而居”从古自今皆是头等大事,中国古代历史中著名的大城市皆与水脉的规划密不可分。因为充沛的水资源不仅可供人类生活所需,还能成为消防、物资交流和城市防卫的重要手段。汉朝长安城,内层有内城水,外层有护城河,水与河之间相互勾连,循环往复。科学的城市供水系统让它成为天下最著名的雄城。到了唐王朝时期,兴修水利成为彰显大臣治理才能的重要德政。就杭州而言,白居易修筑白堤,李泌建“相国井”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留下了不朽的功勋。尤其是李泌通过竹管将西湖水输送至城中六大蓄水池,巧妙解决市民饮水难题的做法,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城市“自来水”系统。因此完善科学的城市供水也成为了历代城市建设者们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

北宋初年,宋政府曾考虑建都洛阳,后来就因为供水问题还是选择了拥有汴河之利的开封城。甚至为了解决黄河泛滥影响城市民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在汴京城专门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金水河,作为城市的“饮用水源”。金水河引入后,从天波水门进入内城,穿过内城进入皇城后苑,一直到宣德门,以供皇宫用水;再过御街东转,绕太庙至后庙,供城市居民取水。而在皇城外侧的居民区则是在河上凿方井,官府、寺院、市民百姓都可以饮用。金水河的建成满足了东京城内百万人口的饮水、用水需求。通过凿井取用地下水也是古代城市常见的做法。庆历六年,为了缓解旱情,官府在汴京城内一口气开凿了390口水井,还取消了水课钱(相当于今天的水费)让百姓免费取水。

南宋建都杭州,围绕都城居住的人口超过百万,居民生活用水也是一个重大考验。根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唐时,政府在杭州城内开凿六井,“以竹为管”引西湖水储于城内六井,供市民汲取饮用的做法得到继承与发展。北宋元祐年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他将容易堵塞,开裂的竹管更换为瓦筒,通过铺设石槽保护管道,改进了当时的城市供水系统。修建了“宋六井”。2015年4月在杭州紫城巷地块,人们还发掘出宋代这种城市供水的真实证据,实证了古人的神奇智慧。

竹管取水因为方便,材料获取容易,逐渐被应用于地面的供水。元代王桢的《农书》中就记载了传承自宋代的“连筒”供水法:把空竹筒节节相套,沿地面蜿蜒,或者用支架一路架设延伸,从泉源处一直布设到池塘、厨房、浴室、菜园等处,就形成了城市中的“自来水系统”,供居民浇灌、洗漱与饮用。这种供水设施取竹为材也称之为“竹笕”。南宋诗人陆游的诗中就多次出现。如“地炉枯叶夜煨芋,竹笕寒泉晨灌蔬”、“槿篱护药才通径,竹笕分泉自遍村”等诗句让田园之乐增添了智慧的闪光。

我们甚至能在古代的画作中找到这种设备的样貌。宋朝的《浣月图》就描绘了宋代的女子从假山盘踞着的龙形雕塑取水口舀水的情形。如今这种原始的自来水系统我们还能在许多乡村的供水方法中看到。这种传承千年的取水用水智慧,也让我们对朝气蓬勃的宋人生活充满了想象。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